落灯风几阵,催人揎袂,琅然响,钗应掉。
渐觉点声稀处,小楼前、雨声随到。
击损鼍皮,敲松犀钉,将愁都搅。
掺挝(càn zhuā)的意思:指插手、干涉他人事务,多用于贬义。
何在(hé zài)的意思:何处,在哪里。
红墙(hóng qiáng)的意思:红墙指的是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墙壁,也可以用来比喻权力、势力的象征。
花奴(huā nú)的意思:指迷恋花草的人,形容人贪恋享乐、沉溺于物质享受而无所作为。
黄昏(huáng hūn)的意思:指太阳下山后,天色暗淡,天黑之前的时段,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末期或衰退阶段。
架子(jià zi)的意思:指人的傲慢、自大、自负的态度或行为。
琅然(láng rán)的意思: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宛如玉石相击。
腾腾(téng téng)的意思:形容烟、气、雾等向上升腾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兴起、充满的样子。
天宝(tiān bǎo)的意思:指天上的宝物,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
斜靠(xié kào)的意思:倚靠斜着站或坐,形容懒散或不正经。
悬瀑(xuán bào)的意思:指水流从高处垂直落下的景象,形容声势浩大或气势磅礴。
腰鼓(yāo gǔ)的意思:形容人的腰身鼓胀,自得意洋洋的样子。
渔阳(yú yáng)的意思:渔阳是指渔夫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垂钓,比喻人们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消磨时光,不思进取。
玉罗(yù luó)的意思:指珍贵的宝石或美玉。
渔阳操(yú yáng cāo)的意思:指虚张声势、故作姿态,以掩盖自己的无能或本领不足。
这首《水龙吟·春夜听邻闺击鼓》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夜听鼓图景。开篇“玉罗窗亚红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精致的画面,玉罗窗与红墙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飘来腰鼓黄昏闹”一句,通过“飘来”二字,赋予了鼓声以动态感,仿佛鼓声从远处飘然而至,给寂静的黄昏带来了热闹的气息。
“腾腾紞紞,慢如琢玉,骤如悬瀑”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鼓声的节奏变化,既有缓慢悠扬之感,又有急促激荡之势,如同雕刻玉石的细腻与瀑布倾泻的壮观并存,展现了鼓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红漆槌儿,银涂架子,帘东斜靠”几句,进一步描写了鼓的外观和摆放位置,红漆的槌子、银色的架子,以及斜靠在帘东的场景,不仅增加了画面的色彩层次,也暗示了鼓声可能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落灯风几阵,催人揎袂,琅然响,钗应掉”几句,通过“落灯风”、“揎袂”(卷起衣袖)等细节,展现了鼓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它所激发的情感反应,如女子的轻盈动作和钗饰的摇晃,都与鼓声产生了共鸣。
“渐觉点声稀处,小楼前、雨声随到”两句,巧妙地将鼓声与自然界的雨声联系起来,暗示了鼓声的持续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击损鼍皮,敲松犀钉,将愁都搅”几句,通过描述击鼓时对鼓皮和鼓钉的直接作用,表达了鼓声能够触动人心,甚至搅动内心的愁绪,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
最后,“满耳筝琶,花奴何在,记他天宝”几句,将鼓声与其他乐器的声音相提并论,同时提及“天宝”这一历史背景,暗示了鼓声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联系。
“倩邻娃暂歇,掺挝待我,作渔阳操”则以邻家女孩暂时停止击鼓,等待诗人演奏《渔阳操》的情节结束,既体现了音乐交流的互动性,也预示着音乐的传承与延续。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夜听鼓的独特魅力,不仅描绘了鼓声的美妙与情感的波动,还蕴含了对音乐艺术及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