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旬三见雪,雪意晚何浓。
拥寒愁破被,试浅得孤筇。
这首《春雪》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描绘了春日里罕见的雪景,以及由此引发的诗人对自然与农事的感慨。
首句“两旬三见雪”,点明了雪之稀少,一个月内仅三次见到雪花飘落,突出了春雪的珍贵。接着“雪意晚何浓”,描述了傍晚时分雪势渐浓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照夜不知晓”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夜晚雪光的明亮,仿佛整个夜晚都被雪光照亮,难以分辨昼夜。而“入春翻似冬”则将春雪与冬雪相提并论,突显了春雪的寒冷与不寻常。
“拥寒愁破被,试浅得孤筇”两句,通过人物活动展现了诗人的感受。在寒冷中,诗人试图用被子抵御寒冷,但似乎并未能完全驱散内心的愁绪。他尝试着走出屋外,踏上了孤单的竹杖,进一步体验和感受这不寻常的春雪。
最后,“却作东郊雨,犹堪慰老农”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春雪的期待与理解。虽然春雪可能带来短暂的不便,但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对于依赖农耕的老农来说,却是宝贵的滋润,能够为即将到来的春播提供充足的水分,因此这场春雪在诗人看来,最终还是带来了希望与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春雪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美丽与独特,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季节更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道坚母在时,随我游五泄。
适当大雪辰,衣湿不能热。
道坚解衣我,絮厚百铢绵。
云是母氏慈,每出必纫缀。
有妇非不勤,母自嗜据拮。
去此不五春,母与子长别。
子来属哀篇,忽值天雨雪。
春候思桑条,秋至感鸣祼。
念昔湿衣裳,命管忘好拙。
前年我作石城客,送君渡江买浮宅。
去年我却归山中,闻君又踏石城石。
今年人从石城来,曾说君躯病欲颓。
常想天涯瘦躯影,谁知削影投蒿莱。嗟乎!
闵生一死无不可,可怜老母家中饿。
面皮皱剥叠成文,泪滴欲流两边过。
自从儿作浪游子,倚闾望杀廿年矣。
尚谓无夫更有儿,有儿更向他乡死。
母乎母乎悲莫啼,四山崩裂风凄凄。
山崩风凄母不久,谁当掩儿又掩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