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鼓鼕鼕后鼓鼕鼕声一同。
- 鉴赏
这首诗《鼕鼕鼓》由宋代诗人徐照所作,通过描绘鼓声的动态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声音流动性的独特感悟。
“前鼓鼕鼕后鼓鼕鼕声一同。” 开篇以“鼕鼕”之声引入,仿佛两面鼓同时敲响,营造出一种节奏感强烈的氛围。这里的“鼕鼕”不仅指出了鼓声的特点,也暗示了声音的共鸣与统一性,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现的声音变化。
“忽然声近忽声远,又是东风西风南北风。”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鼓声的流动性。鼓声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如同风向不定,既有瞬间的接近,也有突然的疏远。这里巧妙地将鼓声与自然界的风相联系,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象征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动态美。同时,“东风西风南北风”的描述,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整首诗通过对鼓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声音艺术的独特理解,以及对自然界动态变化的敏感捕捉。通过鼓声的起承转合,传达了一种流动、变化之美,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活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孤寂吟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
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
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
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
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
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
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
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
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
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
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
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
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
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
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
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
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
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
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
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
尘滴存乎未免?,莫弃这边留那边。
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
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
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
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
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孤寂吟》【唐·天然】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尘滴存乎未免?,莫弃这边留那边。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8967c671186bc38525.html
送刘秀才归江陵
花间祖席离人醉,水上归帆落日行。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沈,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沈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