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虞美人·其十二大红桃花》
《虞美人·其十二大红桃花》全文
宋 / 刘辰翁   形式: 词  词牌: 虞美人

鞓红乾色无光霁须是鲜鲜翠。翛然一点裙腰

不著人间金屋、恐难销。英英肯似焉支贵。

漫脱红霞帔。落时且勿涴尘泥

留向天台洞口、泛吾诗。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尘泥(chén ní)的意思:指尘土和泥巴,比喻世俗的事物和纷扰的尘世。

光霁(guāng jì)的意思:指天空明亮,没有云雾,形容天气晴朗。

金屋(jīn wū)的意思:比喻富贵豪华的宫殿。

裙腰(qún yāo)的意思:指女子裙子的腰部,比喻亲近权贵或依附势力。

人间(rén jiān)的意思:人间指的是人类所在的世界,也可以指人世间的事物、人情世故。

天台(tiān tāi)的意思:指官员的职位或地位高而危险,随时可能倾覆。

霞帔(xiá pèi)的意思:指红色的衣裳,比喻官职高贵。

鲜鲜(xiān xiān)的意思:形容事物新鲜、美味。

鲜翠(xiān cuì)的意思:形容颜色鲜艳明亮,绿色清新。

须是(xū shì)的意思:必须是,必须是如此

焉支(yān zhī)的意思:指人或事物互相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点(yì diǎn)的意思:少量,微小的数量

英英(yīng yīng)的意思: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英俊、英勇、英气逼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所作,名为《虞美人·其十二·大红桃花》。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桃花图景,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感情。

“鞓红乾色无光霁”,这句表达的是桃花虽然鲜艳但却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可能隐喻着时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须是鲜鲜翠"则继续强调了桃花的鲜活与生机。

“翛然一点系裙腰”,这一句用意巧妙,将桃花比作女儿家装饰衣衫的点缀,既形象地展现了桃花的美丽,又透露出诗人对生命之美的珍视和留恋。

"不著人间金屋、恐难销",这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于世俗荣华的淡然和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物质束缚的担忧。

“英英肯似焉支贵”,这里的“英英”指的是桃花的鲜嫩与高雅,而“焉支贵”则是诗人对桃花之美的赞叹和珍视。

“漫脱红霞帔”,这一句描绘了桃花随风飘逸,宛如华丽的帷幕,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落时且勿涴尘泥"则是诗人对桃花即将凋零的一种担忧和无奈,同时也是对生命易逝的一种感慨。

最后两句“留向天台洞口、泛吾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美好留存于心,通过诗歌传承给后世的愿望。这里的“天台洞口”可能是指自然界某个特定的美丽之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通过桃花这一象征,抒写了对生命、美好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刘辰翁

刘辰翁
朝代:宋   字:会孟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生辰:1233.2.4—1297.2.12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代表作品《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
猜你喜欢

幽居

涧户风前竹,山窗月下琴。

唯馀两□□,应尽百年心。

(0)

垄头水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0)

江南杂体二首·其二

处处江草绿,行人发潇湘。

潇湘回雁多,日夜思故乡。

春梦不知数,空山兰蕙芳。

(0)

失钗怨

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

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

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

高楼翠钿飘舞尘,明日从头一遍新。

(0)

照镜

忽自见憔悴,壮年人亦疑。

发缘多病落,力为不行衰。

暖手揉双目,看图引四肢。

老来真爱道,所恨觉还迟。

(0)

宫词一百首·其四十二

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

一度出时抛一遍,金条零落满函中。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权德舆 皎然 徐祯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