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阔饶风露,岩深无夏冬。
不知天已暮,归骑尚从容。
这首《过山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中寺院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氛围。
首句“百里见高峰”,开篇即以远眺之景引入,暗示了山寺所在之地的高峻与遥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山僧出寺逢”一句,将视线聚焦于山寺之中,通过“逢”字,仿佛让读者也成为了这场偶遇的一部分,增加了故事感和参与感。
“老松栖倦鹤,幽霭度疏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寺的静谧与神秘。老松树下,倦鹤栖息,象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远处的钟声,透过轻柔的雾霭传入耳畔,更添了几分禅意与空灵。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和谐统一,也暗含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与向往。
“野阔饶风露,岩深无夏冬”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山寺周边的自然环境。广阔的田野上,风露交加,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深邃的岩石之间,则四季如一,仿佛与外界的季节变化隔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最后,“不知天已暮,归骑尚从容”两句,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引出了诗人对时间感知的微妙变化。在山寺的静谧与美景中,诗人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归途中的马儿显得从容不迫,才意识到日已西斜。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也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过山寺》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山寺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生活和内心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阿同年十四,蓬垢身短小。
小心效力多,过失比众少。
每事解人意,指使不颠倒。
以有成人姿,私怪通慧早。
今年忽患痘,头面见稍稍。
周身渐稠密,匝肉无空道。
色白浆不成,识者谓难保。
怆惶十三朝,焦黑如火燎。
我时去城中,牵念梦屡造。
同亦盼我归,每问辄怅懊。
此意要面别,亦自知死兆。
我归不见同,洒泪伤其夭。
老者正需人,何以堪怀抱。
今与冥顽处,愈自觉同好。
误呼尚疑存,转顾惊悄悄。
送汝瘗东郊,细雨滴青草。
义事久不见,将谓民风漓。
有此费元者,秦人何可欺。
嗟嗟逆旅邻,平昔昧所知。
瘐死怜顷暂,给饘活其饥。
傍窥妄讥议,将利室中姿。
邻后愿奴报,夫妇自同来。
元曰非奴利,苟利非我为。
掉头略不顾,天地知吾私。
至此嫌猜尽,君子未尝移。
所薄既云厚,厚者宜过之。
兄氏没永平,讣达肝肠摧。
哀痛出天性,殒绝岂自期。
或谓不可训,若挞阋墙儿。
斯人今已矣,其骨当为芝。
其魄当为云,祥瑞昭明时。
况是有贤嗣,天报信不差。
尚有千载后,名从青竹垂。
当唇一齿龋,将脱根槎枒。
棘舌妨噍食,致忧岂云些。
动摇苦浮危,轶出奈参差。
疑口常沮枚,比眼如碍沙。
山水失啸歌,日夕人叹嗟。
终知莫附断,且怪久恋车。
憯憯滋流涎,数数抚断槎。
欲拔涉梭诮,希生闻药涂。
聊存徒为耳,卒去何快邪。
大似狡酷吏,作孽闹公衙。
还如败劣子,骛外莫安家。
但得喷一嚏,迸落从谽谺。
嚼肉补空窾,呼酒洗豁厓。
掀髯扪其馀,几辈栖残鸦。
作诗尚有告,伴老衍岁华。
从迈勿以类,留二学吕誇。
湖乡堪养老,鲜美多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