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酬 淮 南 提 刑 邵 不 疑 学 士 宋 /王 安 石 曾 咏 常 州 送 主 人 ,岂 知 身 得 两 朱 轮 。田 畴 泛 滥 川 方 壅 ,厨 传 萧 条 市 以 贫 。以 我 薄 材 思 拊 伛 ,赖 君 余 教 得 因 循 。询 有 求 有 风 谣 在 ,不 独 鑱 诗 尚 未 泯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薄材(bó cái)的意思:指人才浅薄,见识短浅。
拊伛(fǔ yǔ)的意思:拊伛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或言谈温文尔雅、文雅动人。
不独(bù dú)的意思:不仅仅,不只是
厨传(chú chuán)的意思:传承厨艺的技术和经验。
故有(gù yǒu)的意思:过去就有的,古已有之
田畴(tián chóu)的意思:指田地、农田。比喻事物的范围或领域。
萧条(xiāo tiáo)的意思:形容经济不景气、商业低迷或生活困顿。
询求(xún qiú)的意思:指请求、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
因循(yīn xún)的意思:指按照旧习惯或固定模式行事,不求创新或改进。
朱轮(zhū lún)的意思:指红色的车轮,比喻权势显赫的人。
主人(zhǔ rén)的意思:指拥有权力、地位或掌握主动权的人。
- 注释
- 曾:曾经。
咏:吟诗。
常州:地名。
主人:被送别的对方。
身得两朱轮:得到高位官职。
田畴:田野。
汎滥:淹没。
川:河流。
方:正。
壅:堵塞。
厨传:官府的膳食供应。
萧条:冷清。
市亦贫:市场也显得贫困。
以:凭借。
薄材:微薄的才能。
思拊伛:得到照顾和指导。
赖:依赖。
馀教:余荫、指导。
询求:询问。
故有:传统的。
风谣:民间歌谣。
在:存在。
不独:不只是。
镵诗:诗歌创作。
泯:消失。
- 翻译
- 曾经在常州吟诗为主人送别,没想到自己也会得到高位的官职。
田野被洪水淹没,河流堵塞,市场萧条,城市也显得贫困。
凭借我微薄的才能,能得到照顾和指导,全靠你的余荫让我得以遵循。
询问民间风俗,传统的歌谣仍在流传,不只是诗歌创作,这种传统并未消失。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标题为《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当前社会状况的感慨。
首句“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中的“曾咏”,意指曾经吟咏;“常州”是古地名,即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诗人回忆起以前送别朋友时的情景,那位友人如今拥有了显赫的地位,象征性的“两朱轮”代表高官的车轮。
接着,“田畴汎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亦贫”,这里描绘了一种荒废颓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豪门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出社会上的不公和矛盾。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馀教得因循”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才能有限,但得益于朋友的教诲而能够继续前行。
最后,“询求故有风谣在,不独镵诗尚未泯”中,“询求故”,是指寻访古代的事迹;“风谣”,即流传的传说或故事。诗人通过询问和探讨古代遗事,来反思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沉浸在个人情感之中。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也透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诗人内心的深刻感慨。王安石以其改革政治、经济的主张而著称,同时他也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其诗作多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