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竹枝词·其一》全文
- 鉴赏
这首《台湾竹枝词(其一)》由清代诗人谢金銮所作,巧妙地将传统文学理论与台湾地方特色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
“兴观群怨总情移”,开篇即揭示了诗歌的多重功能:激发情感、观察社会、群体共鸣以及引发怨言。这四个词分别对应《诗经》中的“兴”、“观”、“群”、“怨”,强调了诗歌在情感表达和社会反映方面的广泛作用。同时,“总情移”则表明了诗歌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情感的迁移和变化。
“溱洧淫哇亦系思”,进一步阐述了诗歌不仅限于高雅的表达,也包括民间的俚语和俚曲,这些通俗的语言同样蕴含着深思和情感。溱洧,古代河流名,此处借指民间的风俗和生活场景;淫哇,则泛指俚俗之音。这一句强调了诗歌的包容性,它不仅关注文人雅士的创作,也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表达。
“底事删篇馀十五,蛮风曾不入声诗。”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传统诗歌中某些内容被删减的反思,以及对台湾地区独特文化的认识。这里的“删篇”可能暗指传统诗歌中对某些地域或文化特色的忽视或排斥,“十五”可能象征着某种比例或数量,强调了被忽略的部分。而“蛮风”则特指台湾地区的文化特色,暗示了这种独特文化并未充分融入主流的诗歌创作之中。这两句既是对历史现象的回顾,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呼唤,提醒人们不应忽视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台湾竹枝词(其一)》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引用和对台湾地方文化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功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