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写怀》
《写怀》全文
明 / 沈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荼毒何堪老身,哭儿哭母白头人。

海枯两眼惟乾血,天丧一家俱至亲

多病所需常乏药,残生未了尚忧贫。

劳劳筋骨婚嫁独对梅花世尘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头(bái tóu)的意思:指人到老年时头发变白,也用来形容夫妻恩爱长久。

残生(cán shēng)的意思:指在战乱或灾难中幸存下来。

独对(dú duì)的意思:单独面对,没有帮助或支持

何堪(hé kān)的意思:形容遭遇困境或不幸时,感到无法承受或难以忍受。

婚嫁(hūn jià)的意思:指婚姻的结合和婚礼的庆祝。

家俱(jiā jù)的意思:家具

筋骨(jīn gǔ)的意思:指人的骨骼和肌肉,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核心或基础。

劳劳(láo láo)的意思:劳累、辛苦。

老身(lǎo shēn)的意思:指年老的身体。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世尘(shì chén)的意思:世间的尘世纷扰,俗世的纷争和繁忙。

头人(tóu rén)的意思:指在某一领域或团体中担任首要地位的人物。

未了(wèi liǎo)的意思:未了指未完成或未了结的事情。

一家(yī jiā)的意思:指整个家庭,也可指一个行业或组织的全部成员。

至亲(zhì qīn)的意思:指最亲近的亲人或亲密的朋友。

白头人(bái tóu rén)的意思:指年老的夫妻,夫妻共度一生,白头偕老的象征。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沈周的《写怀》描绘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首句“荼毒何堪此老身”,以“荼毒”形容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表达出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次句“哭儿哭母白头人”,通过哭泣的形象,展现出他对家人离世的悲痛,以及自己年迈体衰的无奈。

第三句“海枯两眼惟乾血”,运用夸张手法,比喻老人的眼泪几乎流干,暗示其极度的哀伤。第四句“天丧一家俱至亲”,进一步强调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相继离去,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与绝望。

第五句“多病所需常乏药”,揭示了诗人疾病缠身,药品匮乏的生活困境。最后一句“劳劳筋骨仍婚嫁,独对梅花愧世尘”,以“劳劳筋骨”形容忙碌操劳,而“独对梅花愧世尘”则借梅花的孤高来反衬自己的落寞,感叹世态炎凉,生活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尘世的深深愧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沈周在困厄中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验和感慨。

作者介绍
沈周

沈周
朝代:明   字:启南   号:石田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生辰:1427~1509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猜你喜欢

梧峰夕照

落霞孤鹜带苍茫,半影青山掩映光。

纵有丹青描不就,祇应豪客赋诗章。

(0)

十月十日值风回住东光有怀括苍叶槎庵夷陵王方山二年兄先是二君与予方舟而行舟轻夺流先去今闻在沧洲上下度至张家湾则涣而复合矣诗以识意

狂飕忽捲浪如山,才过东光又逆还。

用力不知舟载重,计程惟觉路行难。

越槎轻泛天河近,郢曲遥闻下里悭。

何日南风吹五两,凤城邀共谒龙颜。

(0)

北塘

山泉一曲本无多,安乐长誇邵老窝。

北斗分光云转汉,南枝蘸影月随波。

风流莫笑山公醉,清浊犹闻孺子歌。

早晚鱼龙乘雨化,不妨朝阙拜烟蓑。

(0)

度黄龙登天华视四贤祠行窝之筑二首·其一

双眺银河落九天,合流隔断彩云边。

天华别在黄龙上,两栋茆椽一缕烟。

(0)

元宵

春向融融景向鲜,物丰时泰是今年。

煇煌灯月交相映,锦绣人家共斗妍。

笛弄鼓挝花坞外,男歌女唱彩楼前。

病夫欲写升平颂,付与唐虞击壤篇。

(0)

送何继善出守湖州分韵得渭字

何君湖海豪,风格素简贵。

时名动京国,万乘亲赏味。

阅世嗟瑕瑜,虚心洞泾渭。

初持大行节,再典司农饩。

竹符作诸侯,花封趋县尉。

出都日次鹑,至郡斗建未。

三勤民劝劳,五教俗移气。

夹溪拣芽人,比屋浴蚕媦。

□见□鞭蒲,坐使歌蔽芾。

伟哉财赋邦,得君天子慰。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邓均吾 乐时鸣 蔡淑萍 劳思光 金克木 夏承焘 施蛰存 蒋礼鸿 王揖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