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涸秋潭冷,风疏夜磬寒。
榻方悬半偈,锡更指长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虎丘山寺送别的场景,充满了深沉的离愁别绪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
首联“林栖同倦鸟,山寺晚钟残”,以“林栖”和“倦鸟”比喻诗人与友人如同归巢的鸟儿,疲惫地栖息在山寺之中,而“晚钟残”则暗示时间的流逝,预示着分别的到来。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颔联“霜涸秋潭冷,风疏夜磬寒”,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秋潭因霜冻而干涸,显得格外冷清;夜磬声稀疏,似乎也带上了寒意。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增强了离别的哀愁。
颈联“榻方悬半偈,锡更指长干”,描述了分别前的场景。诗人与友人坐在榻上,或许正在谈论佛法,用“半偈”形容谈话内容的精简而深刻;“锡更指长干”可能是指僧侣手持锡杖,指向远方,暗示着离别后各自将前往不同的地方。这一联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元素,又蕴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尝就浮丘听,难禁别鹤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在分别之际,诗人曾试图倾听仙鹤的鸣叫,以此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但最终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离愁。这里的“别鹤弹”可能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友人离去后留下的空虚和哀伤。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