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孝宗皇帝挽词·其二》
《孝宗皇帝挽词·其二》全文
宋 / 李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授受唐虞盛,羹墙继承

诚身业业子道每烝烝。

寰海双亲养,通丧上圣能。

独高惟孝德万古徽称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诚身(chéng shēn)的意思:指人诚实守信,身体健康。

羹墙(gēng qiáng)的意思:指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下,出现了阻碍、障碍,使人无法顺利进行。

寰海(huán hǎi)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广阔无边的海洋。

徽称(huī chēng)的意思:指人们互相称赞、彼此夸奖的美好称号。

继承(jì chéng)的意思:接受前人的遗产或传统,继续发扬下去。

上圣(shàng shèng)的意思:指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成为圣人的人。

授受(shòu shòu)的意思:互相交流、传授和接受知识、经验或技能。

双亲(shuāng qīn)的意思:指父母双亲。

唐虞(táng yú)的意思:指古代中国两个伟大的王朝,唐朝和虞朝,也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兴盛和繁荣。

万古(wàn gǔ)的意思:指永远、永久、万世不变。

孝德(xiào dé)的意思:指尊敬父母和尽孝的美德。

业业(yè yè)的意思:勤奋努力,专心致志

子道(zǐ dào)的意思:指儿子学习父亲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翻译
推崇的是唐虞时代的繁荣昌盛,美德的传承无比深远。
个人修养以诚实为本,遵循孝道日益纯厚。
普天之下,父母养育之恩铭记在心,即使最高圣贤也懂得尽丧礼之道。
唯有孝顺的品德最为崇高,万世流传,备受赞美。
注释
唐虞:指唐尧与虞舜两位古代贤君。
羹墙:比喻美德的传承。
诚身:修身诚实。
业业:勤勉不懈。
子道:子女应有的道德行为。
烝烝:淳厚、纯正。
寰海:全世界。
通丧:通晓丧葬礼仪。
圣能:最高智慧和能力。
孝德:孝顺的品德。
徽称:崇高的声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祥为孝宗皇帝所作的挽词。挽词是一种悼念亡者的诗歌,通常在丧礼上吊唁逝者。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先祖功业的颂扬和对孝宗皇帝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首句“授受唐虞盛”指的是继承了古代圣君唐尧、虞舜的伟大事业,展现了皇帝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辉业绩。接着,“羹墙极继承”则强调了这一传统的延续至今。

“诚身唯业业”表达的是皇帝以诚信之心治理国家,体现了皇帝的品行;“子道每烝烝”则描绘出皇帝教导后代,传承文化和道德的场景。"寰海双亲养"指的是皇帝像父母一样养育天下百姓,充满了深切的情感;"通丧上圣能"则是说皇帝能够理解并实现古圣先贤的智慧。

最后,“独高惟孝德”表明在众多美德中,孝道尤为重要,而“万古仰徽称”则预示了这一美德将会被后世永远怀念和赞颂。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其品行的最高肯定。

总体来说,这首挽词通过对先祖功业的继承、皇帝品德的赞扬以及对其治国理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作者介绍

李祥
朝代:宋

(1128—1201)常州无锡人,字元德。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簿。历太学博士,累迁国子祭酒。丞相赵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除湖南转运副使,寻为言者劾罢,以直龙图阁致仕。卒谥肃简。
猜你喜欢

仲容别十五年矣适宰潮阳闻余过汕倍道来会感赠

渡江虚忆年时楫,布地来谋海外金。

世上沧桑浑旦暮,别来须鬓各侵寻。

造车同轨知何日?命驾兼程见子心。

欲赋閒居閒得未?板舆岁月羡君深。

(0)

沧趣楼杂诗·其五

敢嫌池渌照鬑鬑,庭树亲栽尽出檐。

障得骄阳偏碍月,故知人事不能兼。

(0)

三哀诗·其一许侍郎

骞超奉使乍归来,谁信深宫祸已胎。

直到燎原方扑火,可怜聚市竟成雷。

国殇他日宜同传,款局从今更乏才。

江上分携垂廿载,平生文酒总堪哀。

(0)

遣愤四首·其三

茫茫西北几交兵,那见沧溟跋浪鲸。

直恨未曾填大海,可怜无益筑长城。

戈船下濑涛声伏,炮石飞车地道平。

万古中华无此祸,古人何事不迟生。

(0)

赴兴山任,舟行至香溪登岸,崎岖万状,慨然而作·其一

十丈飞涛一苇航,鸥程历尽复羊肠。

闻猿才下三声唳,叱驭何堪九折长。

剥壁苍藤穿冷翠,阴崖澹日走昏黄。

平生已说蚕丛险,路转崎岖更渺茫。

(0)

望见武昌喜赋

风烟漠漠见雄关,万顷苍茫百雉环。

天际回头迷楚望,云中洗眼看军山。

春归江汉流如昨,浪暖鱼龙去复还。

一幅蒲帆飞不住,轻舟已近丽谯间。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袁说友 谢肃 董纪 周岸登 杨爵 孙应时 林大钦 黄公辅 黄廷用 戴梓 华镇 杨荣 费墨娟 仇远 李云龙 释慧空 陆文圭 杨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