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别 张 季 宋 /刘 克 庄 昔 谒 西 山 过 里 中 ,谈 兵 论 易 气 如 虹 。若 非 遇 彼 负 苓 者 ,必 是 传 于 坠 履 翁 。至 竟 白 袍 无 谄 屈 ,何 曾 黄 策 有 英 雄 。秋 风 定 访 蒙 斋 否 ,为 说 冯 唐 老 更 穷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袍(bái páo)的意思:指官员的身份和地位。通常用来形容官员的高贵和权力。
谄屈(chǎn qū)的意思:指为了迎合他人或者出于某种目的而低声下气、屈服或委屈自己。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黄策(huáng cè)的意思:指毫无根据、没有道理的主张或计策。
老更(lǎo gēng)的意思:指人年纪大,经验丰富,能力强,德行高尚。
里中(lǐ zhōng)的意思:指在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事物之间找到一个中立、公正的立场或观点。
秋风(qiū fēng)的意思:秋天的风。也用来比喻寂寥、凄凉的情景或气氛。
若非(ruò fēi)的意思:如果不是;要不是
谈兵(tán bīng)的意思:指没有实际经验或能力,却自以为是能够谈论或评论某种专业领域的事物。
西山(xī shān)的意思:指朝西方的山,也比喻远离烦恼、忧虑的地方。
英雄(yīng xióng)的意思:指勇敢、有胆识、有才干的人。
至竟(zhì jìng)的意思:最终,终究,到底
坠履(zhuì lǚ)的意思:形容摔倒、跌跤。
冯唐老(féng táng lǎo)的意思:指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极有造诣的老人。
负苓者(fù líng zhě)的意思:指背负着别人的过失或罪责。
- 翻译
- 从前去西山拜访,途径乡间,谈论兵法与《易经》时意气昂扬。
如果不是遇见那位背着茯苓的人,就可能是传授给那个丢失鞋子的老人。
最终,即使身着白袍,也不曾曲意逢迎,哪里有过黄策的英雄人物。
秋风吹过,我是否会再去蒙斋拜访?只为讲述冯唐老先生的困厄处境。
- 注释
- 昔:从前。
谒:拜访。
西山:西部的山。
过:经过。
里中:乡间。
谈兵:谈论军事策略。
论易:讨论《易经》。
气如虹:意气昂扬像彩虹。
彼:那个人。
负苓者:背着茯苓的人(可能指隐士)。
坠履翁:丢失鞋子的老人(可能指贫困的学者)。
白袍:指官员的官服。
谄屈:曲意逢迎。
黄策:古代选拔官员的策问(考试)。
英雄:杰出的人物。
秋风:秋天的风。
蒙斋:地名,可能指某处书房或居所。
冯唐老:冯唐,历史人物,此处泛指年老的贤者。
更穷:更加困苦。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别张季》。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昔谒西山过里中,谈兵论易气如虹。"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西山之巅,朋友们围坐论道军事与《易经》,氛围浓厚,如同彩虹一般。
"若非遇彼负苓者,必是传于坠履翁。" 这两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只有那些英勇如负荆之士或是像坠履翁那般的隐逸,才能理解并传承这种精神。
"至竟白袍无谄屈,何曾黄策有英雄。"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即便衣着简单的白袍,也不愿意做那些阿谀奉承之事,更不会去追寻那些空谈的英雄事迹。
"秋风定访蒙斋否,为说冯唐老更穷。" 最后两句则是对朋友的思念和期盼。在秋风中,诗人想去探访那位隐居的朋友,是不是也像冯唐那样越发贫穷了呢?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友谊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辘轳金井.燕支井
藤黄树老绿阴浓,下有陈宫遗甃。
金绠银床,总繁华非旧。泥封古宝。
等不出、洗妆时候。鼓振琼楼,书藏锦褥,玉人香瘦。
谁扶起一双翠袖。叹庭花已落,麦苗空秀。
轻掷河山,算兴亡难究。余香染手。
尚红沁、石痕如绣。野客秋寻,山僧晚汲,紫泉空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