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缠枯藤,十步忽一俯。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云(bái yún)的意思:指白色的云彩,比喻轻松、自由自在的心情。
宾主(bīn zhǔ)的意思:指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客人作为宾客,主人作为东道主。
薄暮(bó mù)的意思:指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天色已经暗下来的时候。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出谷(chū gǔ)的意思:出谷是指离开家乡或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地方去闯荡、历险。
飞瀑(fēi pù)的意思:形容水流如瀑布一样奔腾不息或迅猛而陡峭。
伏狮(fú shī)的意思:指隐藏力量的人或事物,形容潜伏的威力。
寒慄(hán lì)的意思:
亦作“ 寒栗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 《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枯藤(kū téng)的意思:指人老迈、衰弱无力的状态,也用来比喻事物衰败、没落。
老僧(lǎo sēng)的意思:指年老的佛教僧人,也用来形容年纪大的人。
雷雨(léi yǔ)的意思:形容声势浩大的暴雨,也用来比喻事情突然发生或变化的极端情况。
扪膝(mén xī)的意思:扪膝指手掌按在膝盖上,形容极度悲伤或痛苦。
渺远(miǎo yuǎn)的意思:形容距离遥远,难以触及或实现。
鸟道(niǎo dào)的意思:鸟道是指鸟类经常飞过的路径,比喻人们经常走的道路或者常去的地方。
片石(piàn shí)的意思:片石的意思是指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指个人在团体中的独立行动。
奇胜(qí shèng)的意思:指极为奇特的胜利。
侵晨(qīn chén)的意思:指夜晚侵袭晨曦,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秋烟(qiū yān)的意思:秋天的烟雾,比喻事物的变幻和无常。
群动(qún dòng)的意思:形容人群或动物群体一起活动或移动的景象。
太古(tài gǔ)的意思:太古意指遥远的古代,形容时间久远。
停午(tíng wǔ)的意思:停止工作休息午餐。
膝行(xī xíng)的意思:指在某人面前非常恭顺地行走,表示极度恭敬或屈服。
须臾(xū yú)的意思:极短的时间;片刻
咫尺(zhǐ chǐ)的意思:指距离非常近,形容事物或人之间的距离极短。
- 鉴赏
这首清代鲍成宗的《自莲花洞至白云寺》描绘了诗人徒步穿行于险峻山谷中的经历。首句“两崖如伏狮”,形象地刻画了山势的雄壮,仿佛两头沉睡的狮子守卫着狭窄的鸟道。接下来,“侵晨理轻策”写出了诗人清晨出发,轻装简行的情景,“过此日停午”则暗示了行程的艰难和漫长。
“小洞缠枯藤,十步忽一俯”细致描绘了山路的曲折与险峻,枯藤攀附,一步一低洼。诗人“以手扪膝行”,寒冷刺骨,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出谷见晴峦,奇胜纷堪数”展现了豁然开朗后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白云不可留,片石自太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永恒的感慨,即使美景如白云般易逝,山石却亘古长存。在白云寺,诗人遇见老僧,被邀请享受片刻宁静,“飞瀑走澄潭,咫尺蓄雷雨”描绘了瀑布奔腾、潭水清澈的壮观景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对此群动空,猿鸟足宾主”以猿鸟为伴,诗人感到心灵得到了释放,与自然融为一体。傍晚时分,“薄暮探杖还,秋烟渺远浦”,诗人带着满足和宁静的心情踏上归途,秋烟弥漫,远方的水边更显遥远而神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莲花洞到白云寺的旅程,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清幽、静谧的山水意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