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道愁胜死,儿言死胜愁。
愁来百处痛,死去一时休。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生的两种极端情绪——愁与死,以及它们在人们内心世界中的不同影响。
首句“他道愁胜死”,诗人引用他人之言,指出有人认为忧愁比死亡更为可怖。这反映了在某些人的心中,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和痛苦时,他们宁愿选择忍受无尽的忧愁,也不愿面对生命的终结。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源于对未知的畏惧,或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次句“儿言死胜愁”,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引述儿童的观点,认为死亡比忧愁更可取。儿童的天真与直率,往往能洞察到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在这里,儿童的话语似乎在暗示,死亡虽然终结了个体的生命,但同时也释放了内心的痛苦,带来了一种解脱感。
接下来的两句“愁来百处痛,死去一时休”,进一步阐述了愁与死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忧愁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刃,无处不在地切割着人的内心,带来持续不断的痛苦。而死亡,则像是一个瞬间的解脱,将所有的痛苦一并终结。这里通过“百处痛”与“一时休”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愁与死在情感强度上的巨大反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愁与死的对比,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它既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同态度,也触及了关于生死哲学的深层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命价值、情感体验以及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玉洁生英,冰清孕秀,一枝天地春早。
素盟江国芳寒,旧约汉宫梦晓。
溪桥独步,看洒落、仙人风表。
似妙句、何逊扬州,最惜细吟清峭。
香暗度、照影波渺。
春暗寄、付情云杳。
爱随青女横陈,更怜素娥窈窕。
调羹雅意,好赞助、清时廊庙。
羡韵高、只有松筠,共结岁寒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