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叛非无说,官贪有自来。
祁门郑龙斗,此祸又谁胎。
这首诗反映了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诗人方回在五月初二日听到消息,得知四月二十七日时,祁门县发生了严重的洪水,鼓楼被淹没,蛟龙斗争导致大量人员溺亡,休宁县江潭等地也有多处发生洪水,造成多人被冲走。诗中表达了对这场灾难的深切忧虑和哀悼之情。
“今岁知何处”,开篇即以疑问句式表达出对当前年岁的困惑与不安,暗示了对时局的担忧。“天刑亦惨哉”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悲痛之情。“潢池犹未静,洚水复为灾”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的情景,潢池比喻小范围的水灾,洚水则指大规模的洪水,两者并存,说明灾情严重且广泛。“民叛非无说,官贪有自来”揭示了民众叛乱的原因之一是官府的腐败贪婪,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祁门郑龙斗,此祸又谁胎”将矛头指向了具体的事件和人物,郑龙斗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官员或事件的始作俑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洪水灾害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体现了古代文人关注民生疾苦、批判社会不公的传统精神。
日者君过我,今焉我辞君。
楚荆易得秋,霜霰行在辰。
我车甫来归,君骑已在门。
喜我更安健,劳言再三陈。
已焉忽谓我,我行不逡巡。
问君何因尔,欲语声辄吞。
我自解君意,操袂增酸辛。
男儿志四方,怀安实败名。
不见折胁雎,慷慨西入秦。
君行其有合,宿愤当一伸。
造物固甚巧,颇解戏弄人。
愿君稍安之,无为自伤神。
诸孙君好交,送君必以文。
可慰别后览,何忧去装贫。
平原拙生事,数月且食粥。
蠋也巧于贫,晚食以当肉。
士穷见节义,不以富贵卜。
用志苟如此,宁有忧不足。
我生本寒士,犁锄起穷谷。
顾惟疏野姿,动辄当忤俗。
得禄本甚微,夺去盖聊复。
虽云出无车,定免赤其族。
在我无所念,于君果何辱。
而君终日间,惘惘形面目。
幼稚悉遣归,不虑瓶无粟。
大儿颇类吾,藜羹甘半菽。
庭前既除草,窗外亦栽菊。
属君早来过,束书期共读。
丛丛庭前萱,叶叶檐外蕉。
何曾百忧释,但觉中心焦。
故人在何许,山川极吴楚。
大江涌奔腾,重湖互吞吐。
别来书不至,更望诗能寄。
相从志若何,相去有如此。
普天仰何大,一己俯何隘。
胡为自罗网,无事忽投械。
凭高政悠悠,思远忽不收。
归来重有感,立壁成幽幽。
萱丛暗已敛,蕉叶抽未展。
百忧攻余心,舐笔空喁噞。
栖鸦既投林,萧然野人居。
独立茅檐下,依依月生裾。
涉春抱烦痾,兹夕稍自舒。
诵公寄来诗,何啻超黄初。
正声久欲绝,作者徒纷如。
得公振颓波,如汉有二疏。
拟欲蹑其迹,荒棘废垦锄。
譬由治田人,必待三年畬。
敢矜一日功,草草同猎渔。
穷通固定分,往者悲接舆。
百年等梦间,寿夭谁赢馀。
如何彼虞翻,惋叹辄著书。
人生贵适意,安步可当车。
兹道傥与闻,他焉从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