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
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
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
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当前(dāng qián)的意思:指目前所处的时期或状态。
耳闻(ěr wén)的意思:通过听说而得知,不是亲自经历的事情。
耳力(ěr lì)的意思:指对声音的敏锐度和辨别能力。
见性(jiàn xìng)的意思:指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或真实面目,也可以理解为看清事物本质。
见处(jiàn chǔ)的意思:见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理趣(lǐ qù)的意思:指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感到兴趣,追求真理和智慧。
目力(mù lì)的意思:指眼睛的力量和视觉的能力。
所见(suǒ jiàn)的意思:所看到的事物或情况。
外物(wài wù)的意思:指外表的东西或物质财富。
一指(yī zhǐ)的意思:一根手指,表示极少或极微小。
这首诗探讨了“见”与“闻”的哲学对比,揭示了感知方式的不同及其对认知的影响。诗人通过“见”与“闻”的对比,展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首先,“目力所见处,耳闻不能到。”这句话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界限,说明了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视线范围内的事物,而听觉所能触及的范围更广,但仍然受限于物理距离。
接着,“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听觉的穿透力,即使隔着窗户,人声也能被听到,而视觉却无法穿透障碍物。这反映了听觉在某些情境下的优势。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意味着声音虽然近在咫尺,但其影响是深入且持久的,不受外界干扰。而“见性远而浮,一指当前拗。”则指出视觉所及的事物虽然直观,但可能因距离或视角问题而产生误解或扭曲。
接下来的几句,“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表达了对于“见”与“闻”的相对价值的讨论。一方面,听觉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认知,因为声音可以跨越物理障碍;另一方面,视觉提供了直接的、即时的信息,但可能受到主观偏见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后,“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总结了上述观点,即在不同的感知方式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理解事物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知手段,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见”与“闻”的对比为线索,探讨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局限与可能性,以及不同感知方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盘古辟鸿荒,天地人三皇。
有巢燧人起,伏羲造书契。
女娲暨共工,无怀继神农。
轩辕后颛顼,相传至帝喾。
唐虞及夏商,周历八百长。
秦亡西东汉,争鼎三国判。
晋宋齐梁陈,与隋六朝成。
北魏齐周递,唐终为五季。
梁唐晋汉周,宋末辽金侔。
自元迄有明,一统归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