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初 赴 明 州 宋 /范 成 大 四 征 惟 是 欠 东 征 ,行 李 如 今 忽 四 明 。海 接 三 韩 诸 岛 近 ,江 分 七 堰 两 潮 平 ,拟 将 宽 大 来 宣 诏 ,先 趁 清 和 去 劝 耕 。顶 踵 国 恩 元 未 报 ,驱 驰 何 敢 叹 劳 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潮平(cháo píng)的意思:指潮水平静,形容局势平息或争端解决。
大来(dà lái)的意思:形容程度非常大,规模非常庞大。
顶踵(dǐng zhǒng)的意思:指极为接近或相连的部位,形容事物非常接近或连续不断。
东征(dōng zhēng)的意思:东征指的是向东方出征或征战。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军队向东方地区进发,进行战争或征服的行动。
国恩(guó ēn)的意思:国家的恩德或恩惠。
宽大(kuān dà)的意思:指待人宽容大度,不计较小节,宽容大度的品质。
劳生(láo shēng)的意思: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命运。
清和(qīng hé)的意思:清净和谐,没有纷争。
驱驰(qū chí)的意思:快速行驶或奔跑;迅速驱赶或驱逐。
劝耕(quàn gēng)的意思:劝导人们勤劳耕种,努力耕耘。
如今(rú jīn)的意思:指现在,表示当前的时间或情况。
三韩(sān hán)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三个韩国,泛指边远地方。
四征(sì zhēng)的意思:四方征服,指统一天下。
四明(sì míng)的意思:形容人聪明敏捷,见识广博。
行李(xíng lǐ)的意思:行李指出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宣诏(xuān zhào)的意思:指皇帝发布诏书,宣布政令。
- 注释
- 四征:指四方征战。
四明:古代地名,今浙江宁波。
三韩:古时朝鲜半岛的三个地区。
七堰:指江边的堤坝。
宣诏:宣布皇帝的命令。
劝耕:鼓励农业生产。
顶踵:形容尽心尽力,从头到脚。
国恩:国家的恩惠。
驱驰:奔走忙碌。
劳生:劳累的一生。
- 翻译
- 征战的目的只剩下了东方,现在忽然要前往四明之地。
海临近三韩众多岛屿,江水分成七个堤坝,潮水涨落平稳。
打算以宽大的政策宣布王命,趁着春光明媚去劝导农耕。
头顶脚跟都承载着国家的恩惠还未报答,怎敢因奔波劳碌而叹息人生。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初赴明州》,表达了诗人即将前往明州(今浙江宁波)任职时的心情。首句“四征惟是欠东征”表明诗人已经历多次任命,唯独缺少一次东向的使命,暗示此行的重要性。次句“行李如今忽四明”则写出诗人此刻即将启程,前往遥远的四明之地。
第三句“海接三韩诸岛近”,描绘出明州地理位置临近东海,且靠近韩国岛屿,展现了其海疆辽阔的特点。第四句“江分七堰两潮平”则聚焦于当地的水系,说明明州地处江河交汇处,且潮汐规律分明。
第五、六句“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表达了诗人希望以宽厚的政策传达朝廷旨意,并在春光明媚之时鼓励农耕,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民生的关注。
最后两句“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诗人表达自己深感国家恩情未报,即使劳苦奔波也在所不辞,流露出对国家忠诚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明州的地理环境和诗人赴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咏古·其十一
维昔二周君,皆以诛秦亡。
大义帅诸侯,王朝亦有纲。
惜哉无良将,九鼎归咸阳。
是时秦亦灭,嫡裔止庄襄。
政也实奸生,吕代嬴氏兴。
二世不旋踵,赵高撼其吭。
前秦祖蜚廉,后秦祖文信。
无德易颠覆,虎狼总推刃。
诗书亦何罪,儒生同一烬。
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
哭内子王华姜·其十
西北多佳人,平生性所慕。
驰侠至秦中,荷卿爱词赋。
朝共恒华游,暮指潇湘路。
并马榆关行,同车梅岭度。
妆罢弄图书,酒酣射雉兔。
欢娱及閒暇,燕婉忧迟暮。
我情日以柔,汝姿日以嫭。
竭力媚闺房,不为荒淫故。
宁知忘忧花,一旦摧朝露。
积想成狂疾,寻子向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