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支十三,曹于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
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百载(bǎi zǎi)的意思:百年
陛陛(bì bì)的意思:指皇帝或高官行走时,由左右两侧的人扶持,引申为侍奉、扶持。
成王(chéng wáng)的意思:指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成就非凡的王者。
奸猖(jiān chāng)的意思:形容奸诈狡猾的行为非常猖狂。
仅存(jǐn cún)的意思:仅剩下,只有这一个存在
就事(jiù shì)的意思:根据实际情况办事,不拖延、不偏离。
蹶蹶(juě juě)的意思:指事物倾斜、摇晃、不稳定的状态或动作。
明章(míng zhāng)的意思:指明显的迹象或征兆,预示着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发生。
塞绝(sāi jué)的意思:形容通路被堵塞,无法通过。
三王(sān wáng)的意思:指三位具有统治地位或权威的王者。
守名(shǒu míng)的意思:守护名誉,保持声名。
苏枯(sū kū)的意思:指事物的生命力衰退或枯竭。
延延(yán yán)的意思:拖延、推迟
一自(yī zì)的意思:自己一个人,独自一人
有成(yǒu chéng)的意思:指事物有所成就或达到一定水平。
子父(zǐ fù)的意思:子女对父亲的尊敬和依从。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曹成王碑》附诗。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德治与武功并重的政治理念的推崇。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开篇即点明曹姓家族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十三”传递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接下来的“或亡或微,曹始就事”则表达了曹氏家族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自我提升和奋斗。
诗人接着提及“曹之祖王,畏塞绝迁”,强调了曹姓的皇家血统和崇高的地位。随后的“零王黎公,不闻仅存”则转而描写某个时期王室衰微的情况,但这种衰落并非无迹可循。
紧接着,“子父易封,三王守名”表达了对古代圣明君主及其子孙能保持美好名声的赞誉。这里的“三王”通常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理想君主形象,代表着理想的政治秩序和德治。
“延延百载,以有成王”则直接点出了诗中最重要的人物——成王,表明了对这位理想君主的期待。成王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其“作”,即其政绩和作为,与众不同,“一自其躬”强调了成王个人品德与行为的完美无瑕。
接下来的“文被明章,武荐畯功”进一步描绘了成王不仅文治有功,而且武功赫赫,是一个集文武于一身的理想君主。接着,“苏枯弱彊,龈其奸猖”则用生动形象表达了成王对国家的保护与清除邪恶之事。
“以报于宗,以昭于王”意味着成王的伟大业绩不仅被家族所铭记,更是被整个王室所传颂。末尾,“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则描写了理想君主后代子孙依然保持着高贵的品德和地位。
最后,“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表达了对成王美好事迹的永恒纪念,以及将这些理想化身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雕刻于碑石上的愿望,这样做既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警示后世。
总体而言,韩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理想君主及其德治与武功并重政治理念的赞美,以及这种理想形象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