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其二十六容成》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的第二十六首,主题围绕着“容成”这一人物展开,通过对比与自省,表达了对学仙之道的深刻思考。
首句“我已识容成”,乾隆以第一人称视角,表明自己已经了解了传说中的仙人容成。容成在古代神话中,常被描述为得道成仙的人物,代表着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的理想境界。乾隆在此处使用“识”字,既体现了他对容成故事的熟悉,也暗含着对仙界生活的向往。
然而,紧接着的“容成不识我”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转。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谦逊,也是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反思。乾隆意识到,尽管自己可能对容成有所了解,但容成却未必认识自己。这种认知上的不对等,暗示了人间与仙境之间的隔阂,以及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后两句“以此例学仙,不及劫馀火”,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反思。乾隆将自己对仙界的追求比作学仙的过程,但同时指出,即使努力学习和追求,也无法达到仙人所处的境界——“不及劫馀火”。这里的“劫馀火”通常指天地大劫之后遗留的火焰,象征着毁灭与重生的力量。乾隆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学仙之路的深刻理解:即便付出极大努力,也可能无法超越自然法则和宇宙的终极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乾隆对“容成”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对比,以及对学仙过程与最终结果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仅仅是对仙道的探讨,更触及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意义、追求与局限性的深层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