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其二十一》
《诗·其二十一》全文
唐 / 拾得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

一念生心澄然,无去无来生灭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了(bù liǎo)的意思:表示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无法解决问题。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纷扰(fēn rǎo)的意思:指事物纷纷扰扰,杂乱无序,不安定。

了绝(le jué)的意思:彻底绝灭,完全消失

扰扰(rǎo rǎo)的意思:指连连扰乱、打扰。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生心(shēng xīn)的意思:指人心生出欲望,动了贪婪之心。

生灭(shēng miè)的意思:生:产生、存在;灭:消失、死亡。表示事物的产生和消亡,生命的循环。

无明(wú míng)的意思:无明是佛教用语,意为无明状况或无知状态。

无来(wú lái)的意思:没有来源,没有根据

一念(yī niàn)的意思:一念指的是一瞬间的念头或想法。

注释
君不见:你难道没有看见或意识到吗。
三界:佛教术语,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纷扰扰:形容混乱繁忙的样子。
无明:佛教术语,指缺乏智慧,不明白真理的状态。
一念不生: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或妄想。
心澄然:心灵清澈平静的样子。
无去无来:没有生与死的转换,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不生灭:没有生成与毁灭,常住不变的状态。
翻译
你可曾见这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皆因无知无明未能彻底断绝。
当心灵不再萌生杂念,变得清澈宁静,便能超脱于生死轮回之外,无来亦无去。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拾得所作,体现了佛教的禅理和哲思。"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两句,通过“纷扰扰”来形容世间万象纷争、烦恼不断,揭示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真理的不知和迷惑。这种认识呼应了佛教中对轮回之因的解释,即由于无知而造作种种业力,导致生死流转不能自拔。

接下来的"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则表达了一旦超越了无明,一切烦恼皆可消除。这里的“一念不生”指的是达到一种心境,其中没有任何执着和欲求,心灵变得清净无染。"无去无来不生灭"则是说在这样的境界中,没有时间的概念,也就不会有生与灭的区分。这是对佛教中“涅槃”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一种超越世间对立和变迁的永恒安宁之境。

作者介绍
拾得

拾得
朝代:唐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

红梅十九首·其十四

罗浮仙子醉春风,玉骨冰肌晕浅红。

一味清香消不尽,几回飞梦锦云中。

(0)

踏莎行.别道友游白鹿观

要吹灯,中有作。离暂别休疑却。

游白鹿观头看,前便是成行脚。要归来,霄为约。

丝不断真嬉谑。诚语朴决重欢,间紧把猿儿缚。

(0)

蓬莱阁.俗秦楼月藏头

溟漠。今忘了登飞阁。登飞阁。人自省,身居银廓。

能俱养灵丹药。槎稳驾销诸恶。销诸恶。

头一点,肯教牢落。

(0)

瑞鹧鸪

春季裁量十四郎。风流玉貌好轻狂。

每夜房中怜美妇,常时腹内痛饥肠。

以此街前来背箱。利多扑入彩帛行。

刀尺使时无作念,妻儿爱处越馨香。

(0)

步蟾宫

诸公学道应徒甚。细细把、玄机苒荏。

头边认取清凉枕,当风月、莹然成寝。

刀圭滋味频频饮。渐渐放、千花似锦。

馨香如要详还审,惜芳时、曲中评品。

(0)

南乡子

物物不追求。摆手行来事事休。

返照回观亲面目,无忧。自在逍遥岂有愁。

乘此大神舟。玉棹琼槔渡正流。

剔出急波俱绝尽,机谋。超上十洲三岛游。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孙觌 释绍昙 耶律铸 姜特立 郑真 王渐逵 曾丰 石宝 王圭 徐庸 李流谦 凌云翰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