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述 事 宋 /华 岳 收 不 融 明 遂 启 疑 ,源 流 本 末 致 交 驰 。谷 何 尝 响 人 相 唤 ,岸 几 曾 行 舟 自 移 。枉 直 万 端 明 似 镜 ,是 非 一 著 错 如 棋 。磨 心 拔 去 谁 能 转 ,试 问 诸 公 知 不 知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末(běn mò)的意思:指事物的主次、轻重次序或次要的东西。
不融(bù róng)的意思:不容易融化或融合。
端明(duān míng)的意思:指聪明、明智、机智。
何尝(hé cháng)的意思:表示反问,用于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说法的否定。
几曾(jǐ zēng)的意思:表示过去曾经有过的事情或状态,现在已经不存在或改变了。
交驰(jiāo chí)的意思:指马匹奔驰交错的样子,也形容人们互相追赶、交往。
磨心(mó xīn)的意思:形容人言辞刻薄,伤人心志。
人相(rén xiāng)的意思:指人的相貌或面相。
融明(róng míng)的意思:融会贯通,明察秋毫。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试问(shì wèn)的意思:用于引出问题或者表示询问的措辞
万端(wàn duān)的意思:形容事物繁多、各种各样。
枉直(wǎng zhí)的意思:枉直指的是行为或言辞不得要领,不得其法,不中肯,没有实际效果。
相唤(xiāng huàn)的意思:相互呼唤
行舟(xíng zhōu)的意思:指人生旅途中努力向前的行动。
源流(yuán liú)的意思:
◎ 源流 yuánliú
(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水的本源和支流
顺涧爬山,直到源流之处。——《西游记》
(2) ;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西游记》诸公(zhū gōng)的意思:指众多的人,多用于称呼群体中的人们。
- 翻译
- 内心疑惑难以明了,源头与流变交错复杂。
山谷从未因人声而喧闹,岸边也未见舟行自移踪迹。
世间曲直如同明镜般清晰,但一旦判断失误就像下棋落子。
磨砺内心,去除杂念,谁能使之转动?试问各位是否明白这道理?
- 注释
- 心:内心。
融:融合,理解。
疑:疑惑。
源流:源头和流变。
本末:根本和末梢。
致:导致,造成。
交驰:交错,纷乱。
谷:山谷。
何尝:未曾。
响:发出声音。
人相唤:人声喧哗。
岸:河岸。
舟自移:舟自行移动。
枉直:曲直,是非。
万端:多种情况,各种曲折。
明似镜:像镜子一样明亮清晰。
错如棋:错误如同下棋落子。
磨心:磨砺内心。
拔去:去除。
谁能转:谁能使之改变。
试问:请问。
诸公:各位。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华岳的作品,名为《述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探讨人生哲理的诗篇。
“心不融明遂启疑”,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不解,其中“心不融明”暗示着一种认识上的隔阂,“遂启疑”则是这种隔阂所引发的怀疑态度。
“源流本末致交驰”,描绘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源流"指的是事物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本末"则代表了事物的根本和终极,“致交驰”表明了这种发展最终导致的相互纠缠和复杂。
“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通过对山谷回声与河岸变迁的描写,诗人反映出事物的无常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这里的"谷何尝响"表达了声音在山谷间的回荡,而"人相唤"则是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呼唤;"岸几曾行舟自移"则形象地展示了河岸的变迁和船只随之移动的情景。
“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著错如棋”,诗人借用"枉直"(曲折与直线)的对比来探讨世事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是非判断的困难。“万端明似镜”形象地表达了事物错综复杂却又清晰可见的情状,“是非一著错如棋”则强调了判断的艰难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修养的挑战。“磨心拔去”意味着要通过努力去除内心的杂念,“谁能转”则是对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的提问;“试问诸公知不知”则是在询问读者或者旁人是否了解这一点。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景物描写,探讨了事物变化、人心复杂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士大夫对于内外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在面对世间万象时所展现出的超然态度和智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