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旱继以大风即事十首·其一》
《秋旱继以大风即事十首·其一》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虽作尧时击壤民,田家忧乐尚关身。

抱珠难起龙公睡,走石谁撩飓毋嗔。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击壤(jī rǎng)的意思:指打破土壤,比喻有力的言辞或行动能够震动人心,引起共鸣。

龙公(lóng gōng)的意思:指有权势、有地位、有威望的人。

起龙(qǐ lóng)的意思:指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出现引起了轩然大波,象征着事态的迅速恶化。

田家(tián jiā)的意思:指农村家庭、农户;也用来形容家境贫寒、生活简朴。

忧乐(yōu lè)的意思:既有忧愁,又有快乐。

走石(zǒu shí)的意思:指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形容事情发展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注释
虽:即使。
作:作为。
尧时:古代贤君尧的时代。
击壤民:比喻平凡的百姓。
田家:农家。
忧乐:忧虑和快乐。
尚:仍然。
关身:关系到自身。
抱珠:比喻怀才不遇或珍视物品。
难:难以。
起:唤醒。
龙公:古人对雷神的称呼。
睡:沉睡。
走石:滚动的石头,形容风雨大。
谁:疑问词,谁会。
撩:撩动,引起。
飓毋嗔:飓风不怒,形容风势猛烈但并无恶意。
翻译
即使生活在尧帝盛世如农夫一般
农家的忧虑和快乐仍然与我息息相关
鉴赏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农民在自然灾害中的艰难生活图景。诗人以深刻的笔触,通过对比尧时的太平盛世与现实中的秋旱和大风相继的困境,表达了对当下农人苦难的同情。

“虽作尧时击壤民”,这里的“尧时”指的是古代圣明君主尧舜时代,那是一个太平盛世。人们在田间劳作(“击壤民”)的景象,原本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但诗人用“虽作”一词表达了即便是在理想中的黄金时期,也无法摆脱农业生产对自然天气的依赖与无奈。

“田家忧乐尚关身”,这句话强调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切情感和命运共同体。他们的忧愁和快乐都紧密相连,皆因生活所系,无法摆脱。这表明诗人对农业社会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

“抱珠难起龙公睡”,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抱珠”指的是珍宝,而“龙公”则是传说中掌管云雨的神灵。诗中的意境是,即便拥有珍贵之物也无法唤醒沉睡的自然力量(龙公),进而改变天气和环境。这句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走石谁撩飓毋嗔”,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强烈的情景。诗中的“走石”形象地描述了大风的力量,而“谁撩飓毋嗔”则是说没有人能够阻止狂风带来的破坏与混乱。这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无能为力的悲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示了古代中国农民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土地与天气变化的深刻依赖。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和同情心。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奉赠廉昉先生·其一

先生非石隐,束志卧蒿莱。

乡觅无何有,辞拈《归去来》。

文章能立命,仙佛迸为才。

得不低头拜,追陪襟抱开。

(0)

南苑绝句·其五

御楼天上敞云房,松盖童童倚夕阳。

畅好六飞来驻跸,满园林木尽秋光。

(0)

南苑绝句·其四

红墙百廿里纵横,处处长桥流水平。

谁志河渠徵守敬,更谈潞水续贞明。

(0)

贵溪舟中晚眺

水色天光接,苍茫望不分。

沙平波似镜,山远树如云。

鱼网闲前渡,鹰潭淡夕曛。

商声秋瑟瑟,何忍异乡闻。

(0)

次韵李子木见赠

力学瘉废学,蓁芜廿年外。

尔来始识字,渐欲穷綮会。

丹铅勤记录,所乐斯为最。

傥或称述作,无乃夜郎大。

古经义多微,钩沈意非汰。

裒然成两书,沽贱等苫盖。

乃劳频借读,赠言缛文贝。

愚材果何当,讵关时显晦。

知是滑稽语,但了篇章债。

夫子论文章,故自绝流辈。

指顾掩群雅,逸翮鸣翙翙。

顾我已类狗,画虎惭黠狯。

(0)

闻?母

却与黄鹂相唱和,小餐花露在前枝。

微之不读医家语,春日闻蝉再赋诗。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王观 吴澄 王逸 高拱 薛涛 完颜亮 李隆基 明本 杨广 陆云 李渔 李杰 程颢 袁崇焕 沈括 王同祖 费宏 萧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