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折荷曲》
《折荷曲》全文
明 / 胡奎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折荷莫折茎,中有千万丝。

秋风不断总是长相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断(bù duàn)的意思:不间断地、持续不断地

长相(zhǎng xiàng)的意思:指人的外貌、相貌。

莫折(mò shé)的意思:不要破坏、损坏。

千万(qiān wàn)的意思:表示强调或劝告,要注意或务必做某事。

秋风(qiū fēng)的意思:秋天的风。也用来比喻寂寥、凄凉的情景或气氛。

相思(xiāng sī)的意思:相互思念、思念对方的心情。

中有(zhōng yǒu)的意思:表示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容、特征或要素。

总是(zǒng shì)的意思:始终如一,一直都是这样

长相思(zhǎng xiàng sī)的意思:长时间思念、思念之情久久不散的意思。

鉴赏

这首《折荷曲》由明代诗人胡奎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折荷时的微妙情感与深沉思绪。

“折荷莫折茎,中有千万丝。” 开篇即以荷茎与荷叶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喻,暗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与细腻。荷茎中的“千万丝”象征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提醒人们在处理情感关系时应格外小心,避免轻易破坏这些微妙而珍贵的联系。

“秋风吹不断,总是长相思。” 这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主题。秋风虽能吹动荷叶,却无法割断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这里的“长相思”不仅指对荷的思念,更暗含对远方之人或事物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即使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思念之情却始终如一,难以消散。

整首诗以荷为载体,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融合,通过荷茎与荷叶的比喻,传达出对情感细腻而深刻的洞察。诗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永恒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介绍

胡奎
朝代:元   字:虚白   号:斗南老人   籍贯:元明间浙江海宁

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猜你喜欢

五十初度赋怀四首·其四

挥戈可许驻斜曛,荏苒光阴惜寸分。

辛谠济时原有意,孟郊登第岂无闻。

谁云雨露生成晚,况荷朝廷记忆廑。

长愿茅檐舒化日,向荣草木亦欣欣。

(0)

覆巢双雏行

城北乌夜啼,卑栖向寒枝。

本为双比翼,病羽忽差池。

百花洲前春正好,群生争媚风光早。

不信阳和有偏枯,忍看断梗弃中道。

郎如无义鸟,妾比反哺乌。

任打黄莺终不起,绕树悲鸣妾有姑。

妾有姑,姑不恶,妾身虽残姑可托。

只怜巢换忽居鸠,翻使丛深代驱爵。

春花秋月年复年,飞来飞去北堂前。

泥认旧痕鸿宛在,帘窥新卷燕依然。

燕岂幕巢堪庇宇,鸿飞遵渚归无所。

痛剜心肉补头疮,检点零毛培断羽。

惊弓怯见月初弦,敢期破镜复团圞。

讵有鸧鹒能疗妒,空劳媒雉更相怜。

那知东海冤无底,一波未平一波起。

匪石原无可转心,盗泉偏收已覆水。

何来长喙忽飞言,惊起鸱枭能攫人。

逆枭不仁乃生性,怪他助恶即同群。

四张尔罗挟尔矢,毁室还将复取子。

狂波竟有漏网鱼,狭路偏逃带箭雉。

幸离矰缴正将雏,冥冥付与双瑶珠。

多赖雁行相覆翼,舍饴藉慰白头姑。

吁嗟乎,鸡虫得失徒纷若,并育岂容强食弱。

苦心天不负冤禽,援手何人救病雀。

人禽之界在五伦,急难还是鹡鸰亲。

君看异类犹相感,门内谁为孝义人。

(0)

送黄少农上舍还京·其一

趋庭情事忆黄童,六载京华想象中。

舞勺早看头角耸,图南今喜羽毛丰。

英年最好无时态,举止居然有父风。

对尔韶颜惊短鬓,开缄相照一灯红。

(0)

陪张小浦宫詹、匡鹤泉太史两典试,吴子苾太守同泛舟东湖,过湖心亭·其一

偶然萍迹暂勾留,天与良缘作此游。

滕阁好风谁得意,星槎今夜最宜秋。

残灯远寺容僧懒,隔水疏钟动客愁。

凉月枯荷纷满眼,诗情无限寄沧洲。

(0)

自登州至青州,重经潍水,招铭山明府邀游陈刘二家花园看牡丹,感而赋此·其一

重来胜地更寻芳,十里城西径未荒。

正是花时仙吏暇,不教马上客程忙。

满瓶春借廉泉润,一路风分使节香。

指点青齐又明日,欲将法雨供花王。

(0)

读《梧笙联吟集》,为李石梧师偕师母笙愉夫人倡和之什,时师母新丧,师以悼亡诗并寄示·其二

升堂憾未到彭宣,自分门墙始四年。

仅许春风依帐外,空留明月记生前。

才名各占千秋业,福慧偏成两地仙。

从此文章瞻泰斗,主持风雅独巍然。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