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僧人慧光之手,名为《颂》的第一首。慧光以禅宗思想为底蕴,此诗则体现了他对于内心平静与道德修养的深刻见解。
“心静愁难入”,开篇即点明了内心的宁静是抵御外界烦恼的关键。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可以使忧愁无处安放,难以侵入心灵深处。
“无忧祸不侵”,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和能够使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从而减少灾祸的发生。
“道高龙虎伏”,这里的“道”不仅指宗教意义上的修行之道,更泛指高尚的品德与智慧。在慧光看来,当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如同山岳一般,能够镇压住那些可能带来破坏的力量,包括自然界的猛兽——龙与虎,也比喻邪恶势力,象征着道德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难与挑战。
“德重鬼神钦”,最后两句则强调了高尚的道德对鬼神乃至宇宙间一切存在都有感召力。在慧光的哲学体系中,道德不仅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更是连接人与宇宙、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高尚的品德能够得到上天的垂青与敬仰,意味着道德的力量超越了世俗的范畴,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存在与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慧光对于内心修养与道德实践的深刻思考,以及这些修为对于个人福祉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其三秋夜过柳衣园旧址
老树作人立,半晌恰无言。
应是怕人,愁听不敢说从前。
剩有一轮明月,照著一湾流水,终夜守空园。
千古幻尘耳,相念莫凄然。静思想,未来事,已过缘。
都是无因,自造消息不由天。
料得当时歌舞,已分将来零落,留博后人怜。
搔首独归去,孤棹冷苍烟。
五綵结同心.荔支
星毬颗颗,繁实离离,蛮雨做将炎热。
谁绾同心扣,早衔到、锦树枝头相结。
筠笼小摘堆常满,倩纤手、玉人徐揭。
红衣褪,琼浆斜进,齿陡惊寒彻。水晶瓦似冰雪。
且漫言,一骑软尘曾接。
挂绿名偏好,还输与、颜比石榴裙褶。
饱餐三百君休讶,较佳果、杨家迥别。
记玉奴初酲,卯酒乍启,朱唇微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