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以“剥剥剥”的声音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外界的喧嚣与诱惑如何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比喻那些“顶后一锥”即内心深处的警醒尚未被触动的“瞌睡人”。诗人通过“剥剥剥”这一声响,不仅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警示意味,也暗含着对世人沉迷于外物而忽视内心觉醒的感慨。
“剥剥剥,里面有虫外面啄”,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外界的诱惑比作啄食的鸟儿,而内心的欲望则比作隐藏的虫子,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同时,“剥剥剥”这一声音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仿佛是在不断地提醒着读者,外界的诱惑无处不在,需要时刻保持警觉。
“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这里诗人将大多数人在面对诱惑时的状态比喻为“瞌睡人”,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难以察觉到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潜在的危机。而“顶后一锥”则是对那些尚未被触动心灵深处警醒的人的描述,暗示了只有当某些强烈的刺激或事件发生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需要改变的方向。
最后,“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这句诗以山僧的“剥剥剥”声作为结束,既是对前文的呼应,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提醒。山僧的声音在这里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提醒人们在面对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时,要保持内心的清醒和警觉,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方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真实需求的现象。它鼓励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内心的成长与觉醒,寻找生活的真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春雨中会西山佛迹
自喜平生山水心,公馀犹及此登临。
云埋古寺钟声远,花落空村烟雨深。
是处芳尊追胜槩,几人寒勒度疏林。
都无春色一分在,况有尘寰万虑侵。
雪中通判家饮回
朔风声满枯桑枝,阴云不定蛟龙归。
冻禽聚立高树时,密云万里增寒威。
访君留连举酒卮,胡琴奏罢欢已微。
小驹跨去没四蹄,飘花凌乱沾人衣。
醉目远望天地迷,何暇更问孤鸿飞。
茅屋岂无单且饥,平明共贺麦陇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