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禅宗修行场景,通过对比师子林中的大总持与柔软草地的两种状态,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深刻理解。
“师子林中大总持”,首先点出修行之地——师子林,这里象征着佛教修行的圣地。大总持,即大智慧,意味着修行者已经达到了高深的智慧境界。这一句描绘了修行者在庄严神圣的环境中,通过不懈努力,达到了智慧与修为的高度。
“何人不伏四威仪”,接着指出四威仪(站、行、坐、卧)是所有修行者都应遵循的基本礼仪,无论身份高低,都应遵守这些规矩,以示对佛法的尊重和修行的认真态度。这句话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争如软草铺裀卧”,运用比喻手法,将修行者比作柔软的草地,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能够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静默无言,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成果的赞美,也是对禅宗中“无言之教”精神的体现。
“过尽诸天两不知”,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诸天,象征着世间的一切,包括芸芸众生和各种境界。修行者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不仅自身了悟,而且能够影响周围的一切,但这种影响又是无形的,仿佛“两不知”,既不张扬也不刻意,体现了禅宗中“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师子林中修行者的描述,展现了禅宗修行的高深境界,以及修行者与自然、宇宙和谐共处的精神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无妻牧犊子,带索荣启期。
予亦年七十,幸犹未至兹。
颇亦似陶翁,粗有五男儿。
乃父休官早,致汝恒苦饥。
挂冠六七闰,方当挂冠时。
治生了无策,惟耽酒与诗。
室人愧交适,虽寿夫奚为。
后死信无益,固穷谅何悲。
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
平生天外心,异乎诸子者。
著鞭无前途,焉用取竹马。
乍争祖逖先,肯出桓温下。
黄钟晚遭毁,轰雷釜鸣瓦。
细玩郊沙爻,可不举需疋。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覆野春阴不肯晴,舟中无酒亦无餳。
故教客子知寒食,时有梨花一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