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不在(bù zài)的意思:不在表示不在某个地方或不参与某个活动。
不肯(bù kěn)的意思:不愿意,不肯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或建议。
伐国(fá guó)的意思:指用武力征服或攻打其他国家。
好事(hǎo shì)的意思:指好的事情,有益的行为或积极的结果。
何尝(hé cháng)的意思:表示反问,用于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说法的否定。
赖好(lài hǎo)的意思:指依仗、依赖某个人或事物,表示依靠或依赖的态度。
岂不(qǐ bù)的意思: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意为“难道不是吗?”、“难道不会吗?”等。
仁者(rén zhě)的意思:指具有仁爱之心、善良品德的人。
事人(shì rén)的意思:指能够处理事务、办事能力强的人。
无由(wú yóu)的意思:没有理由或依据
无不(wú bù)的意思:没有不,表示全部都。
显默(xiǎn mò)的意思:显露出明显的默契或默不作声。
有时(yǒu shí)的意思:偶尔;间或;有时候
由得(yóu de)的意思:由得表示某事情的结果或程度由自己决定,自己能够决定或支配某种情况。
载醪(zǎi láo)的意思:指喝醉酒而无法行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名为《饮酒二十首·其十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赞美,以及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心境。
首句“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直接描绘出诗人的酒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矛盾。这里,“子云”是诗人自指,表明自己热爱饮酒,但又因为家贫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接着“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显示了诗人在遇到困扰和迷茫时,会依赖那些乐善好施、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这里,“载醪”即是指朋友带酒来,通过饮酒来消除烦恼。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赠酒的感激之情,以及在饮酒中得到的满足和快乐。这里,“觞”是一种古代的酒器,“是咨”即是说无论何时,诗人的心胸都能被这样的友谊所填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沉默寡言,但内心却充满着对国家的关切和深思。这里,“伐国”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深刻的思考。
最后两句“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则是在赞美那些能够理解人心、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他们即使在沉默中,也从不缺乏明智和远见。这里,“仁者”指的是有德之人,而“显默”则是指既能表现出明智,又能保持适当的沉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饮酒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
原泉落青天,当道巉翠壁。
界破一条虹,东西流两邑。
两邑民颇淳,不劳官置驿。
后村报前村,舆夫歘然集。
惯行轻积险,改负逞新力。
而我坐何安,大半亲降陟。
吁嘘邻封讼,使往平曲直。
道丧巧伪滋,论公贪猥嫉。
愧尔荷锄翁,身劬心最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