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日(bái rì)的意思:指白天、日间。也可用来形容事情明摆着的、显而易见的。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朝阳(zhāo yáng)的意思: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也指希望、兴盛、新生、向上的象征。
出众(chū zhòng)的意思:超过一般水平,非常突出,非常优秀。
二月(èr yuè)的意思:形容春天来临,气候逐渐转暖。
放牧(fàng mù)的意思:指放开牲畜在草地上吃草,比喻不加拘束,自由自在地行动。
歌舞(gē wǔ)的意思:形容欢乐繁盛,喧闹热闹。
各自(gè zì)的意思:各自指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状况或意见。
归去(guī qù)的意思:回到原来的地方,返回故乡。
见人(jiàn rén)的意思:指人们相互见面,互相交往的情景。
尽着(jìn zhe)的意思:尽量、竭尽全力
看看(kàn kàn)的意思:观察、察看
露滴(lù dī)的意思:形容露水滴落的样子,比喻事物显露出来的迹象或征兆。
芒鞋(máng xié)的意思:形容穷困潦倒,没有鞋子穿。
牧童(mù tóng)的意思:指放牧牲畜的孩子。比喻年幼无知的人。
箬笠(ruò lì)的意思:指对人的称颂和赞美。
平原(píng yuán)的意思:指平坦的土地,也用来比喻没有阻碍和困难的环境或状态。
齐歌(qí gē)的意思:指大家一起歌唱,形容人们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三月(sān yuè)的意思:指春季三个月,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时间或者某个事物的阶段。
蓑衣(suō yī)的意思:比喻虚伪、伪装。
一举(yī jǔ)的意思:一次行动或举动
- 注释
- 牧童:乡村里的小孩。
俱:都。
芒鞋:草鞋。
箬笠:斗笠。
朝阳:早晨的太阳。
出众山晴:从群山中露出。
露滴:露水。
蓑衣:用草编织的雨衣。
二月三月:春季的前两个月。
平原草初绿:平原上的草开始变绿。
骑羸牛:骑着瘦弱的牛。
前村后村:各个村庄。
放牧:放牛。
笛声:吹笛的声音。
举:吹响。
众稚:众多孩子。
齐:一起。
歌舞:唱歌跳舞。
白日:白天。
西斜:向西落下。
归去:回家。
- 翻译
- 牧童见到人都不认识,都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太阳还未从群山中完全升起,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蓑衣还半干。
在二月和三月的时节,平原上的草开始转绿。
三五成群的孩子们骑着瘦弱的牛,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放牧。
笛声一响起,孩子们就一起唱歌跳舞。
太阳渐渐西斜,他们各自骑着牛回家。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个宁静、纯朴的乡村早晨。开篇“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几句,设置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田园氛围,牧童的形象显得既孤独又自在。
紧接着,“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天气虽凉爽,但山间的露水还未完全干透,渲染出一幅湿润的早晨图。随后的“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则是季节之转,草木萌发,生命力与日光共鸣。
诗中最动人心处在于“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这里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他们或骑牛或乘羊,自在地穿梭在田野之间,而当笛声响起,便有孩子们随之歌唱和跳舞,整个场景充满了欢乐与活力。
最后,“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则是对一天活动的收尾,太阳渐渐西沉,牧童们也开始回家,这不仅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也预示着夜幕即将降临,而这一切,又将在明日重演。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早晨景象和牧童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自然的乡村世界。其语言质朴无华,但却生动传神,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中秋夜家宴咏月
九秋三五夕,此夕正秋中。
天意一夜别,人心千古同。
清光消雾霭,皓色遍高空。
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