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8日(农历三月廿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春野五首·其一》
《春野五首·其一》全文
宋 / 宋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衡荜负城开,春兼野色来。

烟扶霁日柳,雪恼故年梅。

波影鱼先动,林声鸟并催。

欣欣群意悦,病骨独邅回。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病骨(bìng gǔ)的意思:指人体某个部位的病变,比喻组织或机构内部的腐败或疾病。

故年(gù nián)的意思:过去的岁月;已故的年代

衡荜(héng bì)的意思:衡荜是指用来称赞人品高尚、德行卓越的成语,意为正直诚实、品德高尚。

霁日(jì rì)的意思:指天气转好,阳光明媚的日子。

先动(xiān dòng)的意思:指在某种情况下,先行动起来,先做出反应。

欣欣(xīn xīn)的意思:形容非常高兴、喜悦的样子。

野色(yě sè)的意思:指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也可用来形容人的容貌或风采。

注释
衡荜:城墙边的竹篱。
负:打开。
城开:城墙边的竹篱打开。
春兼:春天带着。
野色:野外的景色。
烟扶:烟雾轻绕。
霁日:雨后初晴的阳光。
柳:柳树。
雪恼:积雪使……显得娇媚。
故年梅:旧年的梅花。
波影:水波的倒影。
鱼先动:鱼儿先感知到。
林声:树林中的声音。
鸟并催:鸟儿齐鸣催促。
欣欣:生机勃勃的样子。
群意悦:众人的心情欢畅。
病骨:病弱之躯。
独邅回:独自徘徊。
翻译
城墙边的竹篱打开,春天带着野外的景色一同到来。
雨后初晴,烟雾轻绕着柳树,积雪使旧年的梅花显得更加娇媚。
水波微动,鱼儿先感知;树林中鸟儿齐鸣,仿佛在催促着什么。
万物生机勃勃,众人的心情欢畅,而我这病弱之躯却独自徘徊。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以及个人心境的反映。

"衡荜负城开,春兼野色来。" 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城市的边缘种植着荜草,而春色的气息已经弥漫在乡间,显示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烟扶霁日柳,雪恼故年梅。" 这两句则更进一步描绘了春季的细节。柳树在细雨中更加鲜妍,而去年的雪花仿佛仍留恋在梅枝上,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岁月的怀念。

"波影鱼先动,林声鸟并催。" 这两句转而描绘了水边与林间的情景。波光中的鱼儿似乎比春天更早地苏醒过来,而树林里的鸟鸣则像是在提醒着春天的到来。

"欣欣群意悦,病骨独邅回。"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感受。大家都为春天的到来感到喜悦,但诗人的身体因疾病而感到孤独和忧郁,这种心境与周围的生机相比显得格外凄凉。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忧伤,以及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感受。

作者介绍
宋庠

宋庠
朝代: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猜你喜欢

题斋壁

松庭日午听啼莺,帘外人稀睡老铃。

已叹近秋添白发,更因多病读黄庭。

江鱼未上烹难致,吴酒空斟醉易醒。

好住安心莫惆怅,此身天地一浮萍。

(0)

探梅有感

泽畔骚人未放回,江边又探腊前梅。

已知无木相先得,固使凌寒特地开。

杜老阁前劳赋咏,玉川窗外独惊猜。

试思感旧伤千里,可以临风举一杯。

(0)

送李公辅赴宰宣城

与君骑竹即同游,抱子相看发已秋。

莫惜往来勤马足,未须容易转船头。

君方搜句窗间岫,我已悬情天际舟。

抱椠石渠无所欲,劳君时致管城侯。

(0)

秋怀次韵晁应之三首·其二

衰鬓不堪洗,病躯先觉阴。

天寒白日短,岁暮乱山深。

薄酒醒无力,危弦奏不禁。

谋身老逾拙,三听洛阳砧。

(0)

故仆射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其四

伊洛平生兴,园林独乐居。

曾过郑公里,得御李膺车。

华屋当年客,名山异代书。

定知传不朽,埋玉自沾裾。

(0)

范参军挽词

力学志不就,多才宦可嗟。

生平叔知己,身后妇成家。

温洛新阡茂,东吴庆系赊。

功名付儿子,文史旧生涯。

(0)
诗词分类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诗人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