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我松斯跂,我竹斯猗。
松跂斯石,遁翁手植。竹猗斯石,遁翁手辟。
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竹扫流云,松扫流霾。
龙之远矣,甘斯年矣。凤之远矣,甘斯年矣。
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
竹荫我遁翁之斋,松蹲我遁翁之池。
坐斯斋矣,遥我思矣。浴斯池矣,遥我思矣。
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我松斯跂,我竹斯猗。
松跂斯石,遁翁手植。竹猗斯石,遁翁手辟。
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竹扫流云,松扫流霾。
龙之远矣,甘斯年矣。凤之远矣,甘斯年矣。
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
竹荫我遁翁之斋,松蹲我遁翁之池。
坐斯斋矣,遥我思矣。浴斯池矣,遥我思矣。
这首诗以“勿折我竹枝,勿折我松枝”开篇,反复强调对竹与松的爱护,象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诗人通过描绘竹与松的形象,以及它们与石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竹子被比作流云,松树则象征着流霾的清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抚摸竹与松的动作,抒发了深深的悲情与思念。竹与松不仅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命运的变迁。诗人对竹与松的深情,实际上是对逝去时光和已故人物的怀念,尤其是对“遁翁”的追忆。
诗中提到的“遁翁”,可能是诗人尊敬的前辈或导师,其手植的松树和开辟的竹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是精神家园的隐喻。诗人通过“遁翁之斋”和“遁翁之池”的描写,展现了对遁翁生活空间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龙蟠”和“凤栖”来形容松根和竹枝,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之美。同时,“龙之远矣,甘斯年矣。凤之远矣,甘斯年矣”的诗句,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不可逆转的离别的接受与平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逝去时光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