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江 峡 寇 乱 寄 怀 吟 僧 唐 /李 洞 半 锡 探 寒 流 ,别 师 猿 鹤 洲 。二 三 更 后 雨 ,四 十 字 边 秋 。立 塞 吟 霞 石 ,敲 鼙 看 雪 楼 。扶 亲 何 处 隐 ,惊 梦 入 嵩 丘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二三(èr sān)的意思:指年龄较小的人,也可指年龄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的人。
寒流(hán liú)的意思:
[释义]
(1) (名)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
(2) (名)指寒潮。〈外〉日语。
[构成]
偏正式:寒(流
[例句]
寒流已过去。(作主语)
[反义]
暖流鹤洲(hè zhōu)的意思:鹤洲是指一个偏僻的地方,也可以指人生的归宿。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惊梦(jīng mèng)的意思:形容梦境中的惊吓和不安。
三更(sān gēng)的意思:指夜间的最后一更,也指深夜。
十字(shí zì)的意思:指交叉的两条直线或道路,也可指交叉的形状。
嵩丘(sōng qiū)的意思:指尊贵高峻的地位或身份。
霞石(xiá shí)的意思:形容晚霞的美丽和宝石的珍贵。
猿鹤(yuán hè)的意思: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像猿猴和鹤鸟一样矫健、灵活。
- 翻译
- 用半片锡感受寒冷的水流,告别师长,在猿鹤栖息的洲头。
深夜二三更后下起了雨,四十字的诗篇中透出秋意。
站立在边塞吟咏彩霞映照的石头,敲击战鼓欣赏雪楼的景色。
扶着亲人寻找何处隐居之地,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入嵩山之丘。
- 注释
- 半锡:半片锡,可能指诗人用以测量或感知温度的工具。
寒流:寒冷的水流,形容环境清冷。
别师:告别老师。
猿鹤洲:指有猿猴和鹤鸟栖息的洲屿。
二三更后:深夜时分。
四十字边秋:四十字的诗篇中带有秋天的气息。
吟霞石:在石头上吟诵诗歌,霞石可能指有霞光映照的石头。
敲鼙:敲击战鼓。
看雪楼:观赏雪景的楼阁。
扶亲:扶持亲人。
何处隐:何处可以隐居。
嵩丘:嵩山,古代著名的山脉。
-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战乱离乱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哀愁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半锡探寒流"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半夜探访那条寒冷的河流,显然是诗人在战乱中寻找一丝宁静的举动。"别师猿鹤洲"则透露出战争带来的离别之苦,"猿"和"鹤"都是古代常用来形容军队或战事的词汇,这里可能指的是战乱中的分离。
接下来的"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通过夜晚的雨声和天气的转冷,勾勒出深秋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则是诗人在边塞之上,面对着霞光满目的石头,敲击着军中用来报警的鼙鼓,同时目睹着积雪覆盖的楼阁。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战乱中的凛冷,也反映出诗人的哀愁和对战争的无奈。
最后两句"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担忧,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安。"扶亲"意味着诗人希望保护家人,但又不知道将他们隐藏在何处以避战乱;"惊梦入嵩丘"则是诗人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逃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恐惧。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哀愁和无奈,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