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沧州路,秋来屡受攻。
败屋寒灰后,荒城野浸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沧州时所见的景象与感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自然的苍凉美。
首联“指点沧州路,秋来屡受攻”,点明地点与时节,秋天的沧州路,似乎已经历多次的战乱,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颔联“一言符间法,数矢奏奇功”,运用象征手法,以“一言”与“数矢”分别代表言语的力量与武力的威力,暗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智谋还是武力,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哲思。
颈联“败屋寒灰后,荒城野浸中”,通过描写战争后的破败景象,如“败屋”、“寒灰”、“荒城”、“野浸”,营造出一片荒凉凄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
尾联“鱼盐近何价,欲问海滨翁”,诗人站在历史的废墟之上,关心起民生疾苦,询问海边的老翁鱼盐的价格,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沧州战后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自然、社会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
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
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
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去年中秋节,邻州正弄兵。
羽檄方四驰,酒觞难一倾。
今年当此日,往事久已平。
不但櫜弓矢,又复见丰登。
桂魄十分满,暮容千里晴。
节物向人好,江山入眼明。
群峰翠霭郁,静练秋光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
嶪嶪高台上,飘飘欲云凌。
矫首宇宙宽,顾影尘滓轻。
今夕定何夕,此身非幻身。
谓言坐中客,不饮若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