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望》
《秋望》全文
明 / 黎景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何处砧声向晓催,远峰斜照高台

尘吹落叶归人急,影带飞霞过雁哀。

脉脉小溪潮渐浅,离离幽径菊频开。

登临不禁裁清赋,莫道今无宋玉才。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禁(bù jīn)的意思: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高台(gāo tái)的意思:指地势高而平坦的台地,也比喻地位高、权势大。

归人(guī rén)的意思:指回归故乡或回归原来的状态。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离离(lí lí)的意思:形容离别的悲伤心情。

落叶(luò yè)的意思:比喻离开家乡或离开原处后,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原处。

脉脉(mò mò)的意思:形容目光柔和而深情。

宋玉(sòng yù)的意思:形容人或物失去原有的光彩,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向晓(xiàng xiǎo)的意思:指天刚亮的时候,表示时间刚过夜晚,天色开始明亮。

斜照(xié zhào)的意思:指太阳斜照的光线,比喻事物的光辉已经衰落,或者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佳。

影带(yǐng dài)的意思:指已过时的录像带,比喻事物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代需求。

幽径(yōu jìng)的意思:幽径指的是幽静的小道或小径。

砧声(zhēn shēng)的意思:指敲打砧石所发出的声音,比喻工作、劳动的声音。

鉴赏

这首《秋望》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迭中的自然之美与人的思绪。

首联“何处砧声向晓催,远峰斜照系高台”,以清晨的砧声和远处山峰的斜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砧声是秋季妇女捣衣的声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劳碌,与远峰斜阳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颔联“尘吹落叶归人急,影带飞霞过雁哀”,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落叶在风中翻飞,仿佛急匆匆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而雁群在天空中南迁,留下长长的影子,它们的哀鸣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这两句通过落叶和大雁的动态,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轮回。

颈联“脉脉小溪潮渐浅,离离幽径菊频开”,转而描写小溪与幽径的景象。小溪的潮水逐渐退去,显示出季节的变化;而幽径旁的菊花却在秋风中频频开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一对比,既体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也寓意着即使在逆境中,生命依然能够绽放光彩。

尾联“登临不禁裁清赋,莫道今无宋玉才”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感慨。诗人登高望远,情不自禁地想要创作诗歌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同时也暗含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即便是在没有直接引用宋玉典故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古代文学大家的敬仰与自我期许。

整体而言,《秋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作者介绍

黎景义
朝代:明

黎景义(一六〇三—一六六二?),一名内美,字克和。顺德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黎遂球、陈邦彦、梁朝钟、陈子壮、张家玉等皆为其友。明清鼎革,奉母隐居桃山不出。著有《二丸居集》八卷。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有传。
猜你喜欢

自释

君子重道义,小人贵功名。

天爵元自尊,世纷何足荣。

乘除有至理,此重彼自轻。

青松与蔓草,物情当细评。

勿为蔓草蕃,愿作青松贞。

(0)

杀潘福

金陵城,宁作潘佑死,不作张洎生。

君不见,悔杀此人方出齿,明日牵机药随至。

(0)

雁塔名

大雁塔,小雁塔,进士题名何杂沓。

李白杜甫盖代才,可向塔上题名来?

(0)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八

朔风吹南山,黄叶满一屋。

扫之向墙隅,然薪一冬足。

田畴虽不广,常满瓮头粟。

闭户无所营,时还把书读。

(0)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一

朝耕山上田,颇苦赤日酷。

雨气来北山,蜻蜓满空谷。

家遥糇粮具,释耒坐石屋。

日晚牵犊归,下山泥没足。

(0)

当涂道中二首·其二

日出庐井喧,流光照虚晨。

山田极柔桑,尚有无衣人。

孩提率牵袂,苦语出性真。

我哀道旁辞,感激为重陈。

造物息百年,未补一日贫。

惨舒各殊抱,何以归真醇。

桑榆苟堪耕,此辈非游民。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孙传庭 晏几道 谭嗣同 姜夔 薛季宣 洪亮吉 顾太清 王质 朱翌 尤侗 王寂 丁鹤年 王易 叶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