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看论语四首·其三》
《看论语四首·其三》全文
宋 / 陈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陋巷从容一事无,不因邻斗出吾庐

箪瓢岂是忘忧物,自是从容乐有馀。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从容(cóng róng)的意思:指态度镇定从容,不慌不忙,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箪瓢(dān piáo)的意思:指简朴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条件。

陋巷(lòu xiàng)的意思:指狭窄、破旧、不起眼的巷道或街道,也比喻贫穷、落后的环境。

忘忧(wàng yōu)的意思:忘记忧愁,摆脱烦恼

吾庐(wú lú)的意思:指自己的住所或居所。

一事(yī shì)的意思:指做事没有任何成果,一无所获。

自是(zì shì)的意思:自然是如此,毫无疑问

忘忧物(wàng yōu wù)的意思:指能够使人忘却忧愁烦恼的事物或物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简陋巷子里的隐士形象,他生活平静,不被外界琐事所扰。首句“陋巷从容一事无”,点明了人物所处环境的简陋与内心的从容,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接着,“不因邻斗出吾庐”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位隐士的淡泊名利,即使邻居之间发生争斗,他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出庐舍,不为外物所动。

后两句“箪瓢岂是忘忧物,自是从容乐有馀”,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虽然箪瓢(古代盛饭的器具)和瓢(取水的器具)简单朴素,但它们并非用来忘却忧愁的工具,而是源于内心的从容与满足,使得即便生活条件简朴,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与快乐。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物质与精神层面平衡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传达了对简单生活、内心平和与自我满足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

陈渊
朝代:宋

(?—1145)宋南剑州沙县人,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初名渐,字几叟。早年从学二程,后师杨时。时以其深识圣贤旨趣,妻以女。高宗绍兴五年,以廖刚等言,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胡安国荐,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入对论恩惠太滥。言秦桧亲党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为桧所恶。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墨堂集》。
猜你喜欢

大节堂碑引

天降疢疾殄我民,鸱鹠奋怒豺虎狞。

掩道赤鸦蔽阳精,夜罗鬼火塞要津。

当涂大吏腰缠金,挠腘稽颡泪满膺。

嗢咿软语若稚婴,欺卖宗祏倾皇灵。

有勇三子心棱棱,扳弧援甲凭孤城。

城颓兵折气益振,目光如炬铄成群。

或从辟雍曳长绅,欲拄八极遮帝?。

有伟三子辞轰轰,危立高骂声吐霆。

颈血溅天天为昏,断尸峙立不仆倾。

神扶鬼挟赫可惊,坐朝不与燕不宾。

寸武不踏黄金屏,性忠内发孰使令。

英气挺挺旷古今,朅来柯山访厥孙。

彷佛毅状冲杳冥,筑堂泮宇夐深明。

悲风苦雨凄棘林,魂兮来归肃泠泠。

寥哉旷宇畴非臣,登兹堂兮企风神。

须毛磔立心胆森,勿俾三子专修名。

(0)

七言四韵十六首·其十三

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栽莲。

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圆。

谩守药炉看火候,但看神息任天然。

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凡笼寿万年。

(0)

渡洛游三乡书所见

重云蔽南山,远见山雨白。

我行山之北,便与云雨隔。

西风来如奔,零乱云物拆。

驱除信果决,霶霈绝馀滴。

收雷如归师,蹄辙度南碛。

群峰涌地出,掀荡无留碧。

暮投三乡寺,落日在东壁。

钟鸣高阁晚,野迥见归翼。

还家晚川静,秋月未生魄。

聊资览物态,应用慰行役。

(0)

和周廉彦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堤。

(0)

偶成

冒热不安寝,整冠常夙兴。

清风入我怀,眷眷如有情。

嗟彼朝市人,正与膏火争。

藏机入钩钤,肆辩纷纵横。

所得无几何,所嗟无一诚。

往来各有趣,南北自分朋。

明德天所相,欺诬祸所婴。

犹如赴火蛾,缠绵尚营营。

悟此澹无作,不与炎凉并。

居閒苦无事,驱马出南城。

登山猿不避,鼓棹鸥靡惊。

谁知瘴岚中,谈笑适此生。

祥凤非矫矫,高鸿本冥冥。

请君少安坐,此诗殊可听。

(0)

渊宗郎中移利州路漕

列驺传鬨避轺车,天角横参帐饮馀。

即日前驱催负弩,几旬论报罢移书。

赐山故冶流钱外,烧栈新邮转粟初。

使选愈华身尚远,喜荣嗟滞两何如。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林占梅 曹尔堪 周瑛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