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东 门 之 墠 先 秦 /诗 经 东 门 之 墠 [1],茹 藘 [2]在 阪 。其 室 则 迩 ,其 人 甚 远 。东 门 之 栗 ,有 践 家 室 。岂 不 尔 思 ?子 不 我 即 。
- 注释
- 墠: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
茹藘:草名。
即茜草。
阪:小山坡。
迩:近。
栗:木名。
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家室:房舍;住宅。
不尔思:即不思尔。
不想念你。
不我即:即不即我。
我不想亲近你;即:走进,接近。
- 注释2
①墠(shàn 善):土坪,铲平的地。
②茹藘(rú lǘ 如驴):草名。即茜草,可染红色。阪(bǎn 板):小山坡。
③迩:近。
栗:木名。
④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家室:房舍;住宅。
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
⑤不我即:即不即我。我不想亲近你;即:就,接近。
- 翻译
- 东门附近的郊野平地,茜草沿着山坡生长。他家离我很近,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附近种着栗树,房屋栋栋整齐排列。哪里是不想念你?是你不肯亲近我。
- 译文
东门附近有广场,茜草沿着山坡长。他家离我近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东门附近种板栗,房屋栋栋排得齐。哪会对你不想念,不肯亲近只是你。
- 赏析
这首诗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茹藘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思家室作答,从而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
首章前二句,赋中有兴。点明了实地,展现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环境。通过这幅明洁而富有生意的画面起兴,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端庄大度和丰盈美丽的风采。同时,也含蕴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态;广场空阔,毫无遮掩,一切景象,尽收眼底,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又生发出无限的惆怅。因之后二句由景人情,展示小伙子烦忧的心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正是咫尺天涯,莫能相近,其中自有无限的难言之痛
有践家室,犹今谚语所称“好好人家”。次章变换场地,由女主人公登场,另是一番景象。前二句写景,一排排屋舍俨然的美好人家就坐落在城东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从姑娘心目中的这幅繁茂的、欣欣向荣的图景来看,自是景中有情,它暗示了恋人的英俊与善良,是个理想的对象。其中也蕴含着美好的憧憬热烈的期待。后二句转人言情,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姑娘在向意中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忠贞之志也在埋怨小伙子近来为什么不来到自己身边表明心迹,因而姑娘感到孤独彷徨,她在哭泣,她在忧伤,她在饱尝着爱情遭受挫折时的无限悲苦。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图景,一样心愿。本来是好端端的美满姻缘,却遭到某种社会原因的阻挠,使得这对恋人深深地陷入烦恼与忧郁之中。男女青年热恋中可望不可及的内容,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诗却通过两个不同的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望而不见的特定环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实情义。
-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和亲情思念的古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通过对东门附近景物的描述,如茹藘(一种野草)生长在土坡上,住宅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灵的距离却非常远遥。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通过栗树被践踏的情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最后两句“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即便是对方不来相见,也不改变自己对这份亲情的坚持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乡村景象和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情感画面。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行忽逢岸次大山遂往游陟予赋百馀言述所睹物状及寤尚记句有共登云母山不得同宫处仿像梦中意续以成篇
昼梦与予行,早发江上渚。
共登云母山,不得同宫处。
何嗟不同宫,似所厌途旅。
树杪俯乌巢,坼鷇方仰乳。
雄雌更守林,号噪见飞鼠。
鼠惊竖毛怒,袅枝如发弩。
逡巡吼风云,远望射岩雨。
东南横虹霓,万壑水喷吐。
下寻归路迷,欲暮各愁语。
忽觉皆已非,空庭日方午。
送赵谏议知徐州
鹿车几两马几匹,轸建朱幡骑彀弓。
雨过短亭云断续,莺啼高柳路西东。
吕梁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
莫问前朝张仆射,毬场细草绿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