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来谒些,忍泪看埋碑。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挽 鲍 监 镇 宋 /沈 说 一 纸 辟 书 驰 ,华 年 发 轫 时 。排 云 何 不 到 ,殒 露 遽 如 斯 。幼 子 不 知 父 ,偏 亲 反 哭 儿 。有 书 来 谒 些 ,忍 泪 看 埋 碑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辟书(bì shū)的意思:指通过读书学习,开拓智慧,增长知识。
不到(bú dào)的意思:不足,不到达
发轫(fā rèn)的意思:
(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2).动用,动员。《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3).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4).犹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参见“ 发迹 ”。反哭(fǎn kū)的意思:指在悲伤或困境中,反而笑出声音,表示坚强或逆境中寻找乐观的态度。
何不(hé bù)的意思:表示提出建议或劝告,意思是为什么不去做某件事情。
华年(huá nián)的意思:指青春年华,年轻时光的美好时期。
年发(nián fā)的意思:年年都有收入,年年都有发财。
排云(pái yún)的意思:排除困难,消除阻碍。
偏亲(piān qīn)的意思:指对某一方偏袒或亲近,偏袒某一方。
忍泪(rěn lèi)的意思:忍住眼泪,不让眼泪流出来。
如斯(rú sī)的意思:如此,这样
一纸(yī zhǐ)的意思:指一张纸,用来形容事物的轻微或短暂。
幼子(yòu zǐ)的意思:指年幼的孩子。
云何(yún hé)的意思:用于问询事情的原因或经过。
- 注释
- 一纸:一封信。
辟书:文书。
驰:快速传递。
华年:青春。
发轫:开始。
排云:直上青云。
何:为什么。
殒露:消逝的生命。
遽:突然。
幼子:年幼的孩子。
未知:不知。
父:父亲。
偏亲:亲人中的特定一方(这里指母亲)。
来谒:来告知。
些:一些。
忍泪:强忍泪水。
埋碑:瞻仰墓碑。
- 翻译
- 一封文书快速传递,正值青春初始的岁月。
为何不能直上青云,生命消逝竟如此突然。
年幼的孩子还不知父亲已去,亲人中只有母亲在哭泣。
如果有信送来告知,强忍泪水去瞻仰墓碑。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沈说所作的《挽鲍监镇》,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一纸辟书驰,华年发轫时。”这里,“一纸”指的是信件,"辟书"即是写信,而“驰”字形容速度,显示出诗人急于与远方的朋友沟通。“华年”意指光阴似箭,一转眼便又是一年,"发轫时"则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诗人感慨万千。这些词语传递了时光飞逝和对友人的思念。
“排云何不到,殒露遽如斯。”诗人通过“排云”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想与远方朋友相会的强烈愿望,而“殒露”则是指夜间的露水,"遽如斯"形容露水迅速地凝结,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珍贵。
“幼子未知父,偏亲反哭儿。”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世间的情感纠葛。即使是年幼无知的小孩,也能感受到对父亲的亲近之情,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却更多地投入到孩子身上,这里反映了人类对于亲情的深厚情感。
“有书来谒些,忍泪看埋碑。”"有书来"意味着收到了远方朋友的信件,而“谒些”则是指信中的内容。诗人在读信的过程中,虽然心中充满了悲伤,但还是强忍着眼泪去阅读这些文字。“看埋碑”可能是指在墓前或纪念碑前回忆往事,这里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友情、亲情以及时光流逝的深刻体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