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遝初鸣块,滂沱遂溢渠。
作润功非细,为霖望匪虚。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之后,一场及时雨带来的欣喜与改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从初至终的动态过程,以及它对土地和万物的滋润作用。
首先,“阻饥三岁后,不雨十旬馀”,开篇即点明了长时间的干旱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饥荒,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关注。接着,“飒遝初鸣块,滂沱遂溢渠”描绘了雨水初降时的景象,用“飒遝”形容雨声急促,用“鸣块”比喻雨滴击打地面的声音,生动形象。随后,“乍凉风却扇,久旱泽随车”进一步描述了雨后的变化,凉风使得人们不再需要扇子,久旱的土地在雨水的滋润下仿佛得到了新生,随着车轮的滚动而恢复生机。
最后,“作润功非细,为霖望匪虚”总结了这场雨的意义,强调其带来的滋润之功并非微小,而是对大地和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这句,诗人表达了对这场及时雨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期望这样的恩泽能持续不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坚韧与希望。
幽谷有奇芳,移来植前庭。
天风播天香,惟德与之馨。
绻绻不忍采,握之泪盈盈。
培根固自昔,岂以旦夕成。
手泽今犹在,于以吐含英。
纫佩随鹓行,馨香达明廷。
岂不堪瀼露,浥露如沾缨。
岂无贤人亲,眷此伤我情。
愿言再培植,沃以流泉清。
龙孙日蕃茁,千载承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