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学之士在社会中的尴尬境遇。诗人通过对比这位“汉家有通儒”的学者与外界的鲜明反差,展现了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句“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开篇即点出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他花费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研读经典,追求学问的精深。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
接着,“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两句,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反衬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身上的官服(尺组)虽已褪色,但并未改变他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而“囊中无一钱”则形象地描绘出他生活清贫,却并不为此所困扰的情景。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也暗示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孤独与挑战。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描绘了主人公在外出时遭遇的尴尬情景。高大的车辆代表着权力与地位,而“呵者”则是负责维护秩序、彰显权威的人物。这样的场景与主人公的学者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状态。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最后两句,通过旁人的疑问和对主人公身份的猜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对比。牧童的回答揭示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他是一位刚刚被派往边疆协助军事行动的学者。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与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追求学问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的孤独与挑战,以及社会对其身份认知的局限性。它不仅是一首对特定人物的刻画,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与理想价值的深刻探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赵荣禄水村图
青山迷远近,萧条古郊墟。
侧径深且窈,中有幽人居。
短篱门半掩,竹树相扶疏。
平畴涵白波,浅渚涨绿芜。
何人泛扁舟,似欲相招呼。
谁令破幽寂,惊鸿起寒芦。
此意胡可言,会心写成图。
抚卷空叹赏,悠悠水云孤。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