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非照境境非存,恁么曾来二十年。
- 鉴赏
这首诗以“月岩”为题,通过独特的比喻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理解。
“光非照境境非存”,开篇即以“光”与“境”的关系设喻,暗示了事物的存在与感知之间的微妙联系。这里的“光”可以理解为自然界或心灵中的某种启示或光芒,“境”则代表了被照亮的对象或内心的世界。诗句表达的是,光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它是否照亮了某个境地,境地本身也不因光的存在而存在。这种观点强调了主观感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事物独立存在的本质。
“恁么曾来二十年”,接着诗人回顾了自己对这一哲理的思考与实践长达二十年之久。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持续探索和领悟这一真理过程的肯定。二十年的历程,象征着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强调了理解这一深刻道理需要时间和努力。
“话到乖崖峭壁处,令人特地忆南泉”,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在讨论或思考问题时,往往会遇到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困难(“乖崖峭壁”),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对更深层次智慧的追求。这里“南泉”可能是指禅宗中的一位高僧,诗人通过提及南泉,暗示了在面对难题时,寻求智慧和启示的重要性。这两句诗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而是要勇于探索,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登山者克服峭壁后能欣赏到美景一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月岩”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事物本质、自我认知以及智慧追求的深刻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教授有诗再次韵
人间望晴雨,长若物所隔。
亏成间十五,嘉谷信多厄。
假手方寸丹,诚与炉烟升。
风伯龃龉之,不容彻九清。
玄云起西北,似副祈禜意。
惊飙鏖晚空,汎洒第末势。
寄声主雨神,云车盍小留。
咄嗟泽枯槁,为人消殷忧。
辅帝凝太和,系子一引手。
如昔五三代,济时须圣偶。
诗坛我贱工,康庄自途穷。
眩旋向良乐,并御天闲龙。
离伏龙
北风鏖屯云,倦鸟白昼迷。
筛为县麻雨,寒气晚凄凄。
何以赠行客,去路一尺泥。
卒徒淖莫前,草棘取新蹊。
可能辞滞留,十步九颠隮。
穷我恐非天,问子谁见挤。
少日忧患海,有眉未肯低。
流年况衰病,纵死非孩提。
戚欣何足云,寿夭久已齐。
秀色浮岭路,清音淙上溪。
会心各姿态,捋须忘惨悽。
山灵不无情,斩新献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