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候应凉,南向地颇暖。
晚荞犹在田,霜迟穫无损。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温暖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事与人的喜悦。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季节变换中微妙的温度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农耕活动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句“秋深候应凉,南向地颇暖”,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特征,秋天的深入带来了凉意,而面向南方的地面因为阳光直射,相对保持温暖。这种地理方位的差异,为接下来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接着,“午阳热每剧,薄寒惟早晚”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日间与夜晚的温度对比。白天太阳高照,热量充沛;而早晚则气温下降,略带寒意。这种温差是自然界的常态,也是农事活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行人爽已披,农夫愿方满”两句,转向了人的情感体验。行人在这样的天气下感到舒适,农夫则因作物生长良好而充满希望。这里的“爽”字不仅指天气的凉爽,也包含了心情的愉悦,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感激。
“晚荞犹在田,霜迟穫无损”则关注了农事活动。晚荞(一种耐寒的作物)还在田里生长,即使霜降来临,也不会对收获造成损害。这反映了农夫对作物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最后,“事固鲜两美,欣兹实兼善”总结了全诗的主题。事物往往难以同时达到完美,但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温暖的天气、作物的良好生长、人们的喜悦与满足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画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赞美,也是对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颂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季温暖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事和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望舒与日元非敌,震受阳光巽成魄。
六十四象不言月,三百五篇讥月出。
古道贵阳不贵阴,宾礼卜昼不卜夕。
世间赏玩起何年,误却千年醉狂客。
不知客有肺肠无,更把荒诬作真实。
我因时序尝作诗,洗尽兔窟蟾宫迷。
今年新作东楼成,胡为尚此穷攀跻。
人心和平民气乐,日月昭明天宇豁。
须知此事与政通,不是词人閒赏月。
三十三年去复还,笋将重踏旧江山。
青衿朋友子当户,绿帻奚臧霜半鬟。
赢得光阴归鬓里,悔将声誉落人间。
圣门事业无穷已,只问君王觅退閒。
黄鸡喔喔丑前催,拟效张侯夜半来。
残梦方随僧梵去,挐音已听客帆开。
江皋望极空留恨,陛下忧深正急才。
已赋明伦相赠勉,更思桃李及时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