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安边(ān biān)的意思:安抚边境,稳定边疆。
从今(cóng jīn)的意思:从今以后;从现在开始。
但愿(dàn yuàn)的意思:表示希望或期望,用于表达对某种事情或结果的渴望。
烽燧(fēng suì)的意思:指火炬和烽火,用以比喻战争和军事行动。
鼓鼙(gǔ pí)的意思:指鼓声和鼓点,形容喧闹热闹的景象。
归林(guī lín)的意思:指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和众(hé zhòng)的意思: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戢兵(jí bīng)的意思:停止战斗,收兵回营。
极目(jí mù)的意思:极目指的是向远处极目远望,形容目光远大、眼界宽广。
江天(jiāng tiān)的意思:指江河的天空,形容江河的辽阔和壮丽。
郊坰(jiāo jiōng)的意思:指郊外的土地或田野。
林下(lín xià)的意思:指在树林中、森林里,多用来形容隐居、避世的境地。
难忘(nán wàng)的意思:难以忘记的,令人深刻记住的。
旗帜(qí zhì)的意思:旗帜是指旗帜标志,比喻引导人们前进方向的事物或象征。
千骑(qiān jì)的意思:指千人骑马的队伍,也用来形容人数众多的队伍。
升平(shēng píng)的意思: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没有战乱和动乱的状态。
虽是(suī shì)的意思:尽管如此,虽然如此
由来(yóu lái)的意思:指事物的起源或由来的来历。
- 注释
- 晓:清晨。
驱:驱赶。
郊坰:郊外。
极目:远望。
江天:江面与天空。
晴:晴朗。
风入:风吹入。
鼓鼙:战鼓。
益壮:更加强烈。
日烘:阳光照射。
旗帜:军旗。
色增明:颜色更加明亮。
安边:安定边境。
难忘战:不能忘记战争。
和众:与众人。
戢兵:停止武力。
烽燧:烽火。
息:停止。
早归:早日归去。
林下:山林之中。
升平:太平盛世。
- 翻译
- 清晨驱赶着千军万马出郊外,放眼望去江天万里,晴空无云。
风声吹过战鼓,声音更加雄壮,阳光照耀旗帜,色彩更加鲜明。
虽然安定边疆不能忘记战争,但和平始终在于停止武力。
只愿从此烽火不再燃起,早日回归山林,享受太平盛世。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出征的壮阔图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队行进场面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边疆安宁的深切期盼。
"晓驱千骑出郊坰,极目江天万里晴。" 这两句以宏伟的画面开篇,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动感和广阔的视野。诗人捕捉了清晨时分,军队浩浩荡荡地从边塞出发的情景,以及眼前绵延至远处的江天一色、万里无云的晴朗景象。
"风入鼓鼙声益壮,日烘旗帜色增明。"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军队行进时的气势和光彩。在这里,诗人通过风吹过战鼓的声音变得更加雄壮,以及阳光照耀下的旗帜颜色更加鲜明,以此突显军威。
"安边虽是难忘战,和众由来在戢兵。" 这两句转换了情感的语境,从对战争勇猛场面的描绘,转向对和平美好愿景的表达。诗人提及保卫边疆虽然需要不懈的战斗,但内心却始终期盼着与民众共同享有长久的安宁。
"但愿从今烽燧息,早归林下看升平。" 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烽燧"是边塞报警的信号,一旦熄灭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林下"常指隐居之地,象征着平静与安逸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希望从此以后边疆可以永远安宁,不再有战乱,而自己也能早日脱离军旅生活,归隐田园,享受升平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安宁的渴望,以及个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至多有两大树
昔年曾赋西郊梅,茫茫去日如飞埃。
即今衰病百事嬾,陈迹未忘犹一来。
蜀王故苑犁已遍,散落尚有千雪堆。
珠楼玉殿一梦破,烟芜牧笛遗民哀。
两龙卧稳不飞去,鳞甲脱落生莓苔。
精神最遇雪月见,气力苦战冰霜开。
羁臣放士耿独立,淑姬静女知谁媒。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苍然老气压桃杏,笑我白发心尚孩。
微风故为作妩媚,一片吹入黄金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