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忽两月,蓬头夏涉秋。
形羸心自壮,手弱笔仍遒。
问谁驱五疟,正与五穷谋。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爱国将领文天祥的作品,通过对比病中体验与健康时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一病忽两月,蓬头夏涉秋。" 这两句描绘了时间在疾病中的流逝,以及季节的更迭,从而反映出诗人因病所感受到的时光飞逝和身心的虚弱。
"形羸心自壮,手弱笔仍遒。" 诗人的身体虽然因为病痛而变得瘦弱,但他的心志依然坚定不移;尽管手臂无力,但握笔写作的动作依旧有力,这表明了诗人内在精神的力量。
"昨夜灯如喜,今宵蝶莫愁。" 这两句通过对比昨晚和今夜的心情变化,传达了一种从烦恼到平静的心理过程。昔日忧虑,如同灯火般明亮,而今夜则如同蝶舞一般无忧。
"问谁驱五疟,正与五穷谋。" 最后两句诗人自问,谁能消除心中的烦恼和困扰?并表达了他正在筹划如何解救国家的危难,这里的“五疟”比喻国之深疾,“五穷”则指国家多方面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健康与病痛、强弱变化的描写,展现了文天祥在宋末动乱时期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以及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
金钱磨破,难迓江南信。巴得书来更添闷。
道姑苏台畔、留却几丛,麋鹿草,约略秋风又尽。
向时佳丽地,结绮临春,酝酿韶华付寒烬。
便长洲陌上、有日言归,家已破,废井荒烟无准。
剩几个遗民、怕都来,不是旧时人、向谁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