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阁何其壮,登舟得许哀。
人多称快者,上岂少恩哉。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所作的《再和四首(其四)》。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
"伏阁何其壮,登舟得许哀。"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景象,"伏阁"指的是雄伟的城楼,而"登舟"则是上了船,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某种事物或情感的力量和广度。后半句"得许哀"表达了一种获得允许而感到悲伤的情绪,可能是在说虽然有壮观之景,但内心却充满了哀伤。
"人多称快者,上岂少恩哉。" 这两句是对前文的反问和深入,人们常常赞扬那些看似快乐的人,但诗人通过反问表达了对这种情况是否真实充满疑惑,并暗示可能并非所有看上去快乐的人都真正获得了恩惠。
"恶草毋留种,夭桃不待媒。" 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比喻来说明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和国家治理的观点,即如同对待恶草不加以保留,应该让其无从繁衍一样,对于那些不肖之徒,也不应给予机会;而夭桃(早死的桃树)则是不需媒介自能结果,这里可能在比喻那些虽然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并无大用的人或事。
"九重方远佞,宁放郑詹来。" 这两句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九重"指的是宫禁深严的地方,而"方远佞"则是在说即使在那样的地方也要远离奸佞之人。后半句"宁放郑詹来"则是在表达宁愿放过真正有才能的人(以古代音乐家郑和詹为代表),也不要让那些奸佞小人接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反问,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才选拔标准的严格要求。
扶藜点检后园梅,小雨沾滋第一回。
宾客正愁花有语,拾遗只恐老相催。
关心故国赏心处,爱酒暮年疏酒杯。
待得山宫千树白,与君骑马入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