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残空抱响,谷冷未逢人。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山 中 废 宅 见 古 琴 明 /王 醇 废 宅 何 遗 此 ,终 年 掩 暗 尘 。弦 残 空 抱 响 ,谷 冷 未 逢 人 。余 趣 思 纤 指 ,全 身 总 剩 薪 。转 虞 归 俗 士 ,沉 没 任 山 春 。
-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醇的《山中废宅见古琴》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首句“废宅何遗此”表达了对废弃住宅中留存古琴的惊讶,暗示了岁月流转中的物是人非。次句“终年掩暗尘”进一步渲染了古宅的寂静与破败,尘埃覆盖,无人问津。
“弦残空抱响”描绘了古琴虽残旧,但琴弦仍有回响,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接下来,“谷冷未逢人”则通过山谷的冷寂,强化了废宅的孤寂和无人迹的氛围。
“余趣思纤指”诗人想象着昔日或许有琴艺高超之人在此抚琴,留下了无尽的意趣。然而,“全身总剩薪”则揭示了古琴最终的命运,只剩下可供燃烧的木柴,寓意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
最后两句“转虞归俗士,沉没任山春”表达了诗人对古琴被世俗之人取走,以及自然力量逐渐侵蚀的无奈,同时也寓言了世事变迁,人事如梦,任凭山间春色轮回,曾经的美好只能被时间淹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古琴为线索,通过废宅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具有深沉的哲理意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雁门太守行
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
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
从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
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
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
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
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
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
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
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
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
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雁门太守行》【汉·两汉乐府】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从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15867c66b3b1a388973.html
训子
干戈恣烂熳,无人救时屯。
中原竟失鹿,沧海变飞尘。
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
遗芳藉远祖,阴理出先人。
俯仰意油然,此乐难拟伦。
家无儋石储,心有天地春。
况对汝二子,岂复知吾贫。
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
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
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斯言殆可书诸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