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盆池栽莲至秋始花·其三》
《盆池栽莲至秋始花·其三》全文
明 / 陈献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开花恨不早,花落却生愁。

白露能消物,红莲不耐秋。

频来痴小女,对此泪长流

不识荣枯理,哀乐空相仇。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哀乐(āi yuè)的意思:指悲伤和欢乐,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情感起伏、喜怒哀乐等。

白露(bái lù)的意思:指秋季时节,露水开始凝结成白色霜。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不耐(bù nài)的意思:不耐受、不能忍受

长流(cháng liú)的意思:形容时间长久流逝,指岁月的长河不断流转。

痴小(chī xiǎo)的意思:痴迷、固执、执着于小事或琐碎的事物

红莲(hóng lián)的意思:指美丽而坚强的女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者事物的特点。

开花(kāi huā)的意思:指事物开始显露出美好的一面,也可以指事物达到最佳状态。

空相(kōng xiāng)的意思:形容虚假的外表,没有真实内涵。

却生(què shēng)的意思:指事情的结果与预期相反,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荣枯(róng kū)的意思:指人事物的兴盛和衰败,荣华富贵和贫困困苦的对比。

小女(xiǎo nǚ)的意思:指年幼的女子,也可用来形容心思纯真、举止稚嫩的女子。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陈献章的《盆池栽莲至秋始花(其三)》描绘了一幅秋日莲花盛开又凋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花开过早或过迟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盛衰无常的哲思。

"开花恨不早,花落却生愁",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于莲花未能在春暖花开时绽放的遗憾,以及花朵凋零带来的深深忧虑。"白露能消物,红莲不耐秋",通过白露和秋风的无情,暗示了自然界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莲花虽美,却无法抵挡秋天的侵袭。

"频来痴小女,对此泪长流",诗人借小女孩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对莲花凋零的悲情,她的泪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最后两句"不识荣枯理,哀乐空相仇",诗人感叹自己和小女孩都不理解生命中荣枯更替的规律,只能在哀乐交织中相互对立,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自然规律的敏感洞察,寓言般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作者介绍
陈献章

陈献章
朝代:明

(1428—1500)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猜你喜欢

新秋即事

西风瑟瑟暮云飞,远望关山路未违。

两岸白蘋初贴水,一林红叶欲沾衣。

淞江客爱莼鲈美,衡岳人看荻雁肥。

独有八闽天尽处,愁来不见片帆归。

(0)

补祝叔臧先生四十双寿

在山泉水清如许,横海风涛幻亦奇。

入社名流皆北面,传觞盛会又南皮。

弄孙喜点汾阳颔,偕老欣齐德曜眉。

愧我却超刚入幕,效颦聊晋祝延诗。

(0)

咏台湾中秋

毗耶风景不胜收,况复蟾宫桂影浮。

喜接清吟袁子舫,同怀逸兴庾公楼。

观涛瀛海三千界,对镜圆山一片秋。

甚欲升平长此夕,群贤毕至乐赓酬。

(0)

厅斋消夏·其一

重来正与夏相期,地僻衙荒暑不知。

为筑崇祠翻祀典,欲增私乘采风诗。

方忻事简同山县,渐觉时艰遍海湄。

咫尺传闻侔目击,伤心人谱断肠词。

(0)

槟榔

南海嗜宾门,初尝面觉温。

苦饥如中酒,得饱胜朝餐。

种必连椰子,功宁比稻孙。

瘴乡能已疾,留得口脂痕。

(0)

和移居韵答公愚即以送行

忆昔琴樽共细论,剪灯夜话雨声喧。

吟诗争写鸡林贾,著赋何嫌犊鼻裈。

处士风流携鹤侣,骚人韵事住鸥村。

故园秋菊多佳色,犹记餐英楚客魂。

棉兰深处读书堂,记否家山荔子香。

万卷纷罗天禄府,百蛮珍重养生方。

文章洛社推元白,门第乌衣数谢王。

八表停云延伫甚,赠诗笑我索枯肠。

星星鲲澥几遗民,何处桃源好隐沦。

世变沧桑成幻梦,岁寒梅雪伴吟身。

清风朗月怀玄度,瘴雨蛮烟忆故人。

妒煞君家咸与籍,襟期潇洒出风尘。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寒山 范纯仁 刘宰 黄公度 徐铉 钱起 丘处机 方干 李廌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