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固可植华,峰则惟肖形。
峰泉胥不知,曰人强安名。
这首诗《芙蓉泉》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芙蓉峰下的泉水与山峰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名”的探讨。
首句“芙蓉峰下泉,辄以芙蓉称”点明了地点和特征,芙蓉峰下的泉水总是被赋予芙蓉的名字,暗示了泉水与芙蓉峰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接下来,“泉固可植华,峰则惟肖形”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联系,泉水可以象征性地生长出花朵,而山峰则以其形状模仿了芙蓉的形态,形象地表达了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映衬与借喻。
“宾主定谁是,后先底浪争”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在这样的景象中,究竟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陪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着先后之分,还是如同波浪般无序地争斗?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中复杂关系的洞察。
最后,“峰泉胥不知,曰人强安名”则揭示了自然界的无知觉性,峰与泉本身并不了解它们被赋予的名称,这表明了人类为自然事物命名的主观性和人为性。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名”的反思,即“名”并非自然界的本质属性,而是人类强加于其上的标签,体现了对自然与人为界限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芙蓉峰下泉水与山峰的描绘,以及对“名”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湖漘枕带三百寺,二时钟鼓惊鱼龙。
祇应天下有此景,人间虽有难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