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三》全文
- 注释
- 黄河:指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九折:形容河流曲折。
沙场:战场。
埋恨:隐藏或积累的仇恨或悲伤。
何时:什么时候。
绝:断绝,消失。
蔡琰:东汉时期的著名文人蔡文姬,曾被匈奴掳走。
没去:去世。
造:创作。
胡笳:古代的一种管乐器,流传于北方民族。
苏武:西汉时期外交官,因持节不降而闻名。
归来:返回。
持:拿着。
汉节:汉朝的使节信物,象征国家和使命。
- 翻译
- 黄河曲折向东流,战场上的遗憾何时能消尽。
蔡琰已逝,胡笳声中寄托哀思,苏武归汉,手持汉朝符节象征忠诚。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之地的苍凉与孤寂,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个人功名未遂的感慨。
“黄河东流流九折”,以黄河的曲折流淌象征着时间的久远与变迁,也暗示了边塞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战略重要性。黄河在这里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沙场埋恨何时绝”,则是诗人对那些在边塞沙场上埋骨的人和事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无尽的等待。这里的“恨”不仅指个人情感上的遗憾,更有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义。
接下来的两句,“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分别引用了历史上两个与边塞有关的人物。蔡琰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女,因不愿意嫁给异族而自尽的典故,在这里用以表达诗人对于民族尊严和文化认同的坚守。而苏武,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将军,被派遣到匈奴为使,但他始终保持着汉节,即便在异国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诗人强调了边塞之地的人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英雄梦想与无奈的情绪。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