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啸(cháng xiào)的意思:指高声长时间地吹口哨或吹号角等发出的声音
醇醪(chún láo)的意思:
味厚的美酒。《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乃悉以其装齎置二石醇醪。” 唐 高适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簷前举醇醪,灶下烹隻鸡。” 明 张煌言 《赠徐闇公年丈》诗之三:“明月开尊皆胜侣,春风入座似醇醪。” 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喝了一口,觉得酒的确是醇醪好酒,浓香蜜口。”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风日(fēng rì)的意思:指风和日光,形容风和日丽、天气晴朗。
江水(jiāng shuǐ)的意思:指江河水流,多用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胶漆(jiāo qī)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像胶水和漆一样牢固。
金波(jīn bō)的意思:指金色的波浪,比喻光辉灿烂的景象或壮丽的气势。
临风(lín fēng)的意思:站在风中,感受风的吹拂。形容人物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罗浮(luó fú)的意思:形容事物美丽多姿、繁华盛大。
明月(míng yuè)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清澈、明朗动人,也用来比喻人的才情出众、光彩照人。
朋友(péng yǒu)的意思:指亲密的、信任的、相互帮助的人。
使君(shǐ jūn)的意思:指能够任用、派遣的官员或人才。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未有(wèi yǒu)的意思:从未有过,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仙人(xiān rén)的意思:指仙界的人物,也用来形容非常高尚或非常出色的人。
洋洋(yáng yáng)的意思:形容充满自信、自豪、得意的样子。
一杯(yī bēi)的意思:一杯通常指一杯酒,也可指一杯茶或其他饮料。在成语中,一杯表示一种情感或状态。
正清(zhèng qīng)的意思:清正廉明,公正无私。
罗浮春(luó fú chūn)的意思:指春天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的景象。
- 鉴赏
此诗《合江楼宴集次苏长公韵》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合江楼宴集的场景,通过水之美、友情之深以及美酒佳肴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欢愉而略带浪漫的氛围。
首句“洋洋乎水何美哉”,以感叹句式赞美江水之美,引出下文对美景与情感的联结。接着“合似罗浮不复开”一句,将眼前的美景与传说中的罗浮山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其非凡之处。随后,“天下朋友之胶漆,安得尽似双江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希望所有的友谊都能如同眼前双江般深厚。
“登临风日正清美,长啸休惊鸥鹭起”描绘了宴集时的自然风光,清风明月,鸥鹭悠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接下来,“使君醇醪自宝坻,倾作金波逐江水”则转向对宴席上美酒的赞美,使君的醇酒如同金波,与江水相映成趣,增添了宴会的豪迈与热烈气氛。
“一杯明月一杯新,明月笑我非仙人”一句,诗人以明月自喻,表达自己虽非仙人却能享受如此美景与佳酿的喜悦之情。最后,“仙人未有不饮者,更须沉湎罗浮春”则以仙人饮酒为喻,强调了美酒与美景带来的愉悦与陶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宴集的欢乐与诗人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自然美景及美酒的深深热爱与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除名
前年除名窜新州,今年除名窜昭州。
我名无实浪自得,坐此人间多怨雠。
恩深天地贷斧钺,除之又除名不留。
虽然未即听逐便,已觉此身民是俦。
裂冠毁冕散车马,幅巾杖屦西南陬。
行者争道舍争席,所向尔汝纷应酬。
洞山有语久弗契,忽然一笑知来由。
我追我随非我患,那用避如韩伯休。
简德符
清标藐冰壶,一见涤袢暑。
况乃北窗风,穷辰荐佳语。
郑声正喧天,忽此闻柷敔。
坐令偕生疾,不得砭石去。
我愚虽绝人,志气肯为鼠。
如何城下盟,欣然为君举。
请看时雨来,润泽先柱础。
岂无力使然,默感自难阻。
高堂久悬榻,宝剑已心许。
昨宵共灯光,今作参商处。
秋意入梧桐,滴沥斗东序。
连墙莫至前,念君初逆旅。
蛇影勿狐疑,当思啖齑杵。
桑蓬元四方,事业在伊吕。
匪石讵可转,纷纷任儿女。
但愿早晴明,交臂无龃龉。
更约靖节君,相与富毫楮。
朝昏经史间,端知植禾黍。
他年羊子妻,焉能断机杼。
君席果不分,我知逃尔汝。
《简德符》【宋·邹浩】清标藐冰壶,一见涤袢暑。况乃北窗风,穷辰荐佳语。郑声正喧天,忽此闻柷敔。坐令偕生疾,不得砭石去。我愚虽绝人,志气肯为鼠。如何城下盟,欣然为君举。请看时雨来,润泽先柱础。岂无力使然,默感自难阻。高堂久悬榻,宝剑已心许。昨宵共灯光,今作参商处。秋意入梧桐,滴沥斗东序。连墙莫至前,念君初逆旅。蛇影勿狐疑,当思啖齑杵。桑蓬元四方,事业在伊吕。匪石讵可转,纷纷任儿女。但愿早晴明,交臂无龃龉。更约靖节君,相与富毫楮。朝昏经史间,端知植禾黍。他年羊子妻,焉能断机杼。君席果不分,我知逃尔汝。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79967c6b23263b5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