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华举似知华客,为有别差无别差。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所作,名为《题宝华和尚卷》。诗中以“幻目”和“饮光”为引子,探讨了对事物认知的虚幻本质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首句“幻目由来见幻华”,意味着人们的眼睛因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所看到的事物往往带有虚幻色彩。这里的“幻华”指的是那些非现实、非本质的事物表象。诗人通过这一句揭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局限性,即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被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所过滤和塑造的。
接着,“饮光何事又拈华”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幻华”的思考。这里“饮光”可能象征着深入事物的本质或洞察真相的过程,而“又拈华”则暗示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看似真实的表象。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即在试图理解世界本质时,为何还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后两句“两华举似知华客,为有别差无别差”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反思。诗人指出,面对“幻华”与“饮光”所见的“华”,真正的智者能够识别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里的“别差”指的是不同之处,“无别差”则强调了在更高层次的理解中,这些差异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被视为同一。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真理追求的一种哲学思考,即在深入探索之后,可能会发现某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或一致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虚实、真伪问题,以及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困惑与领悟。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理解,也启示读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保持审慎的思考态度,不断寻求更深层次的认知。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何少宰燕泉和陶六诗·其一还读次读山海经韵
舣舟候南发,朋故良已疏。
居留人事简,吏散关吾庐。
展卷倏易忘,所得信手书。
青编备雠校,往往推盈车。
廨次檐声密,夜雨行新蔬。
开园动真悟,脉脉濛化俱。
新知发玄秘,河洛几此图。
川流太微渺,到海终焉如。
侍家大人陪幕中诸公宴铁棋亭
课馀恰值雨初晴。为访仙踪载酒罂。
琴鹤长随知政理,亭台高会话升平。
山环豆积洞谁凿,水下嘉陵河有声。
毕竟神仙不可接,肯将忧乐负苍生。
鸿爪勾留倏五年。重看云物到层巅。
一枰成败无终局,千古兴亡欲问仙。
凤岭平开晴日丽,马当争羡好风便。
茫茫国手当谁属,听罢棋声却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