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真(běn zhēn)的意思:指一个人的本质、真实的品质。
不住(bú zhù)的意思:不停止、不断、连续不断
不为(bù wéi)的意思:不关心,不理会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不分(bù fēn)的意思:不加区分,不作区别
等同(děng tóng)的意思:形容两个事物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
而此(ér cǐ)的意思:表示事情正好如此,正是如此
分离(fēn lí)的意思:指人或物之间的分开或分散。
复本(fù běn)的意思:指复制的书籍、文件等,与原本完全相同的副本。
隔碍(gé ài)的意思:隔绝、阻碍
过人(guò rén)的意思:超过常人水平;超越一般人的能力或智慧。
何为(hé wéi)的意思:指询问某事物的真正含义或定义。
遑遽(huáng jù)的意思:形容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皆悉(jiē xī)的意思:皆悉意指所有的人都知道、都了解。
律仪(lǜ yí)的意思:律仪是指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行事,遵守规章制度,守纪律,遵循礼仪规范。
迷骛(mí wù)的意思:形容人迷惑不解,困惑不解。
难心(nán xīn)的意思:难以安慰或使人感到困扰的心情
涅盘(niè pán)的意思:涅盘是佛教用语,指的是通过修行、超脱尘世,达到解脱、彻底摆脱一切痛苦和尘世纷扰的境界。
其实(qí shí)的意思:其实是一个副词,表示实际上、事实上。
清净(qīng jìng)的意思:指没有杂乱、喧嚣的状态,宁静、安宁。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生心(shēng xīn)的意思:指人心生出欲望,动了贪婪之心。
生灭(shēng miè)的意思:生:产生、存在;灭:消失、死亡。表示事物的产生和消亡,生命的循环。
实录(shí lù)的意思:真实记录事实的文字或影像。
世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
贪嗔(tān chēn)的意思:贪嗔是指人们贪图财富、物质享受和怀有嫉妒心理,这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毒之一。
微妙(wēi miào)的意思:形容事物细小而精致,含有微妙之处,也指事物的变化或情感的微妙差异。
谓言(wèi yán)的意思:谓言是指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用于表示动作、状态或属性。在语言学中,谓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达主语的动作、状态或属性。
为法(wéi fǎ)的意思:为了法律、正义而做事情。
无知(wú zhī)的意思:指那些缺乏知识或者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常常不会有所顾虑,因为他们对危险或者困难一无所知。
无有(wú yǒu)的意思:没有任何的,一无所有
无为(wú wéi)的意思:指不做事、不行动、不作为的状态。
无人(wú rén)的意思:没有人,没有人照料或管理的状态
无可(wú kě)的意思:表示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之情。
无复(wú fù)的意思:无法再复原或修复。
无本(wú běn)的意思:没有资本、没有本钱
昔日(xī rì)的意思:过去的日子;往日;以前
心中(xīn zhōng)的意思:心中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或信念。
行路(xíng lù)的意思:指人在生活中行走、行动的过程。
虚妄(xū wàng)的意思:虚假而妄自尊大的表现。
亦复(yì fù)的意思:也能够再次复原、恢复原状
一心(yī xīn)的意思:全心全意、专心致志
一切(yī qiè)的意思:表示全部、所有的事物。
真际(zhēn jì)的意思:真实的情况、实际的状况
知了(zhī liǎo)的意思:形容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热衷和执着,也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了解程度。
知常(zhī cháng)的意思:了解常情常理,知道事物的常态和规律。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自尔(zì ěr)的意思:自己;自身
无为法(wú wéi fǎ)的意思:无为法是指不采取行动,不做任何事情,但能够达到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它强调不做无谓的努力和干预,以达到事物自然自发的发展。
行路难(xíng lù nán)的意思:指行走的路途艰难困苦,形容事情进行得十分困难。
一切法(yī qiè fǎ)的意思:指各种法律、规定或办法。
八万四千(bā wàn sì qiān)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极其繁多。
-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八章,名为“明本际不可得”,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全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本质、苦乐、因果、解脱等佛教核心议题。
诗中首先提出“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指出在生命的深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存在,真正的生命意义并非显而易见,需要深入探索和领悟。
接着,“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强调了知识与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智慧的洞察,才能发现生命的清净与微妙,这并非寻常之事。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这一句揭示了知与不知、苦与乐之间的相对性,指出它们都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真正的慈悲之心,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差异。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指出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迷失,追求无尽的欲望和执着,而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无为,即放下执念,顺应自然。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提醒人们,试图强行追求无为的状态,反而会陷入痛苦和疲惫之中,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进一步阐述了苦与乐、生与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它们如同火焰的响声,既存在又瞬息即逝,无法完全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强调了认识到内心的真实状态,即无隔阂、无束缚,是摆脱生死轮回的关键。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指出内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所有修行的法则,即八万四千法门,意味着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达到全面的解脱。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强调了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不应过于高傲或恐惧,而应保持中道,避免极端。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最后,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反思,在一切法的本质中,是否真的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世人急切地追求着什么?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总结了人生的旅程充满挑战,内心的探索更是艰难,但正是这种探索,让生命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表达了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觉悟,认识到贪欲和嗔恨才是通往解脱的障碍,而非遥远的佛国。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思、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道路以及内心的觉醒,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喜迁莺
碧阑干外,见无数杨花,随风飞雪。
亭倚松岚,泉凝月户,此地曾经离别。
银烛照人孤寝,紫穗也羞双结。
永夜冷,翠衾香断,桃笙怕贴。心切。
待尽把离情寄与,几度还羞说。
雪藕欹云,朱樱唾玉,记是合欢时节。
冷落关山人去,梦也把侬抛撇。
伤心处,又纱窗放晓,一声鶗鴂。
满江红·其二客望送刘石叟先生
搔首踟蹰,望不尽、暮天秋色。
叹渺渺、乡关渐远,旅怀增戚。
白草荒原征骑缓,寒云沙碛归鸿急。
问行来、客路几多程,头都白。青衫上,泪沾湿。
破帽上,尘堆积。但哀笳断角,谁能听得。
易水风寒游子去,秦庭月落孤臣泣。
有当年、市上狗屠儿,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