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洞僻相似,得诗先示师。
格已搜清竭,名还着紫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阅读古籍时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李洞僻相似,得诗先示师"表明诗人对古人的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崇,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心中的师傅。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鬼神迷去处,风日背吟时"则是诗人在阅读古籍时所获得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鬼神"二字常用来指代隐秘难以捉摸的事物,这里形容诗人阅读古籍时,如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领域,甚至连鬼神也迷失其中。"风日背吟时"则是对这种超然境界的具体描绘,风和日光都已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诗人的心思完全沉浸在古籍中。
"格已搜清竭,名还着紫卑"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探究和理解。"格"指的是文学风格或是艺术标准,而"搜"则意味着细致地寻找和研究。"清竭"可能是对高洁、纯净之境界的追求,或者是对古籍中美好事物的总结。而"名还着紫卑"则表明诗人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在声誉上也有所成就。
最后两句"从容味高作,翻为古人疑"则显示了诗人的自信与谦逊。"从容"意味着从容不迫,"味"字则表达了一种慢慢品味的过程,而"高作"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作品或是对古籍的理解和批评。"翻为古人疑"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表明诗人的自信,也暗示着诗人的作品甚至能让古人也感到惊讶,产生质疑,从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价值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阅读古籍过程中精神状态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才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越时空、与古代文人交流思想情感的美好境界。
乡闾人物久凋零,辈行如君却老成。
自合怀铅居册府,若为栖棘向江城。
簿书且作三年计,事业当为万里程。
林下贤人如未泯,尚期拭目看飞鸣。